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不同饲粮模式下乳腺对长链脂肪酸摄取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粮模式下奶牛乳腺对长链脂肪酸摄取的影响。选用健康且胎次、体重[(554±21) kg]、泌乳期[(120±4) d]和产奶量[(24.30±1.47) kg/d]相近的荷斯坦奶牛30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3组,每组10头。3组奶牛饲喂不同模式的饲粮,即以苜蓿、羊草和全株玉米青贮为粗饲料的饲粮(MF组)、营养水平约同MF组但以单一玉米秸秆为粗饲料的饲粮(CS1组)和粗饲料比例等同MF组但以单一玉米秸秆为粗饲料的饲粮(CS2组)。试验期90 d,分3期进行,每期30 d,在每期的最后2 d采集饲粮样、乳样和血样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饲粮模式对奶牛的体重和干物质采食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和日乳脂产量均有显著(P<0.05)。MF组的产奶量和日乳脂产量均显著高于CS1组和CS2组(P<0.05),而CS1组则显著高于CS2组(P<0.05);MF组的乳脂率显著高于CS1组(P<0.05)。2)不同饲粮模式对奶牛动、静脉血浆中C16:0、C18:0、C18:2cis-6、C18:1cis-9和总长链脂肪酸的浓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3)不同饲粮模式对奶牛的血流量造成了显著的影响(P<0.05),呈现出CS1组>MF组>CS2组。不同饲粮模式影响了奶牛动脉对总长链脂肪酸的供给量,表现为MF组和CS1组显著大于CS2(5 629.51、6 605.02 g/d vs. 3 878.91 g/d)(P<0.05)。4)不同饲粮模式影响了奶牛乳腺对总长链脂肪酸的摄取率,表现为MF组和CS2组显著高于CS1组(10.99%、10.84% vs. 7.39%)(P<0.05)。5)不同饲粮模式影响了奶牛乳腺对总长链脂肪酸的摄取量,表现为MF组(618.69 g/d)>CS1组(487.87 g/d)>CS2组(420.56 g/d),组间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揭示了在低质粗饲料条件下,增加精料浓度并不能有效提高奶牛对长链脂肪酸的摄取。

  • 氨基酸影响乳腺内乳脂合成的机理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乳蛋白前体物主要有游离氨基酸和小肽等。氨基酸不仅能影响乳腺内乳蛋白的合成,而且对乳脂的合成起一定的调控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氨基酸在乳脂合成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并从乳腺对乳脂前体物的摄取规律、乳脂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的角度综述了氨基酸对乳脂合成的可能机理,为进一步研究乳脂合成机理及改进牛奶营养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 不同品种产奶量、乳成分、血清生化指标与乳钙含量的相关性研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通过检测不同品种奶牛的产奶量、乳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研究其三者与乳钙含量的相关性,为获取高钙奶源提供理论依据。从饲养娟姗牛、西门塔尔牛、西门塔尔牛与荷斯坦杂交牛(西荷F1牛)和荷斯坦牛的4个牧场中分别选取50头泌乳天数为100~150 d、胎次1~3胎、健康无疾病的奶牛,于气温(14±4) ℃的某日采集样品。记录当日3次产奶量,采集当日早、中、晚3次奶样,再从其中随机挑选30头牛,采集早、中、晚3次血液样品。即每个品种奶牛采集150个奶样,检测乳成分;采集90个血样,检测生化指标。并对不同品种奶牛乳钙含量与产奶量、乳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荷斯坦牛的产奶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奶牛(P0.05)。综上所述,品种对于乳钙含量的影响较大,娟姗牛和西门塔尔牛乳钙含量较高,荷斯坦奶牛的乳钙含量最低但产奶量最高。乳钙含量与乳蛋白率和乳锌、乳磷含量呈正相关,与血清ALP活性和PTH、维生素D、钙、磷、镁含量无相关性。

  • 基于16S rRNA测序分析体外发酵中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变化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通过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奶牛体外发酵瘤胃微生物区系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规律,为探究瘤胃微生物繁殖规律及完善体外发酵分析方法提供支持。试验使用体外产气法进行发酵。采集3头健康奶牛的新鲜瘤胃液,与人工唾液混合后,注入盛有发酵底物的发酵瓶,39 ℃水浴振荡培养,分别于0、6、12、24、48 h采集发酵液,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瘤胃细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所有的序列被鉴定为14个门和59个属。随着时间的变化,在门水平上,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黏胶球形菌门(Lentisphaerae)的相对丰度减少,纤维杆菌门、拟杆菌门在48 h时显著低于其他时间点(P<0.05),黏胶球形菌门在24 h时显著低于其他时间点(P<0.05)。而螺旋体门(Spirochaetae)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增加,螺旋体门在48 h时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05),变形菌门在12、24、48 h时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05);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属水平上,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增加,均在在48 h时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05);而解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和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则减少,解琥珀酸菌属在24、48 h显著低于其他时间点(P<0.05),普雷沃氏菌属在48 h时显著低于其他时间点(P<0.05)。2)试验获得15 792个操作分类单位(OTU)并进行多样性分析,稀释曲线达到平台期;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表明菌群丰度具有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综上所述,奶牛瘤胃体外发酵过程中,瘤胃细菌主要的门以及属的相对丰度以及多样性均随时间推移发生改变,且因瘤胃细菌功能差异在发酵过程的变化更为显著。因此,在使用体外发酵法进行研究时,应充分考虑瘤胃细菌的功能差异与底物以及人工唾液的营养物质减少引起的发酵环境变化的关系。

  • 图像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奶牛养殖的高成本和低效率阻碍着国内奶业发展,图像信息技术可以帮助生产管理者更加客观、有效地评价奶牛健康状况和生产需要,减少动物应激,提高牧场智能化管理水平。本文综述了可见光相机、热成像相机和深度相机的成像原理,评价了奶牛生产中图像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整理了图像可视系统在体重测定、体况评分、动物体温监测、步态评分、采食量测定、卧床行为监测等项目中的研究进展,探讨可视系统在准确率、灵敏度、误差等方面的表现。该技术可以应用于牧场管理者对畜群的日常观察,为日后牧场全自动化建设做准备。

  • 围产期饲粮营养平衡和机体营养生理状况评价体系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围产期是奶牛泌乳周期中的关键时期,涉及胎儿生长发育、健康维持、乳腺更新和修复及泌乳启动等重要生理过程,其饲养管理与奶牛健康和泌乳性能密切相关。随着研究的深入,围产期奶牛的主要生理代谢特征已相对明晰,但奶牛围产期饲粮营养平衡和机体营养生理状况评价体系尚未完善,且多以单个生物标志物反映奶牛生理状态,代表性不强,综合指数评价体系鲜有应用。本文汇总论述了奶牛围产期营养平衡和营养生理的综合评价体系,旨在为进一步明确奶牛围产期营养平衡规律和代谢特征,确定营养需要量参数和精细化饲养工艺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 体况评分在生产中的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奶牛体况评分(BCS)是反映奶牛能量蓄积程度、营养状况和营养管理水平的实用工具。目前,国内外奶牛生产现场以触摸和目测的人工方法测量BCS,这些方法主观性强,虽然最新的研究利用折叠量角器可以有效测量BCS,但总体上,仍然具有稳定性和准确性差的缺点。现在,最新研究由超声波成像技术和图像信息系统替代人工方法。超声波测定显示,BCS每增加1分,奶牛尻部厚度就会增加10 mm;而图像信息系统在奶牛BCS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不同相机类型可以满足多种生产需求,可见光相机以分析动物轮廓为主要依据,热成像相机通过接收和测量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作为BCS的判断依据,而深度相机可以提取奶牛背部更多细节信息从而提高准确率。在奶牛生产中,应该更加关注奶牛泌乳后期及干奶期的BCS,该时期的BCS过高会增加疾病和繁殖障碍的风险,BCS过低则会使奶牛泌乳初期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因此,合理的方法加上科学的管理,可以使BCS成为奶牛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实用工具

  • 不同类型维生素D3对产奶性能、血液指标及钙磷代谢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类型维生素D3(维生素D3和25羟基D3)对荷斯坦泌乳奶牛产奶性能、血液指标及钙磷代谢的影响。选取产奶量、胎次、乳成分和泌乳天数相近的健康荷斯坦泌乳奶牛4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 000 IU/(头d)的维生素D3,试验Ⅱ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60 mg/(头d)的25羟基D3。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乳蛋白、乳钙和乳锌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乳体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和其他乳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2)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血液骨钙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骨吸收标志物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血液甲状旁腺激素、钙、磷和镁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3)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乳钙排出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粪钙排出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钙、磷沉积量和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维生素D3和25羟基D3可显著提高奶牛钙、磷表观消化率和沉积量,显著提高乳蛋白、乳钙和乳锌含量,显著降低乳体细胞数,改善乳品质,从而提高奶牛生产性能。

  • 金银花提取物在围产期氧化应激及炎症中的应用前景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围产期奶牛由于能量需求增加但干物质采食量减少会导致代谢和生理的改变,从而引发能量负平衡、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是机体炎症和免疫抑制的重要原因,可能会增加一系列围产期疾病的发病率。因此,加强围产期奶牛健康管理,对保证奶牛健康和发挥奶牛泌乳性能十分必要。以往研究显示,金银花提取物作为一种天然植物提取物,兼有药用和营养双重功效,且具有多种生理生化活性,如抗炎、抗氧化等。然而,目前金银花提取物在围产期奶牛上的应用还未见报道。因此,本文从围产期奶牛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免疫抑制以及金银花提取物在这些生理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探究金银花提取物在围产期奶牛的作用提供参考。

  • 植物乳杆菌对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奶牛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别以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为发酵底物,分析不同添加水平的[0(对照)、0.25×107、0.50×107和0.75×107 CFU/mL]植物乳杆菌对发酵底物体外发酵产气量(1、2、4、6、12、24、36、48 h)、产气参数、干物质降解率(DMD)、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发酵液挥发性脂肪酸(VFA)、氨态氮(NH3-N)浓度及pH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植物乳杆菌能显著提高玉米秸秆发酵初期产气速率和产气量(1~24 h)(P<0.05),以添加0.75×107 CFU/mL效果最为理想;添加植物乳杆菌能显著提高水稻秸秆体外发酵后期(36~48 h)产气量(P<0.05),而以添加0.25×107 CFU/mL效果最为理想。随着植物乳杆菌添加水平的增加,2种底物体外发酵液NH3-N浓度均呈现显著的线性增加效应(P<0.05)。不同植物乳杆菌添加水平对2种底物体外发酵NDFD、DMD、发酵液VFA(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和戊酸)浓度以及pH均无显著影响(P>0.05)。由试验结果推断,添加植物乳杆菌能促进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体外发酵及其氮代谢,同时对维持pH的稳定平衡具有积极作用,最佳添加水平分别为0.75×107和0.25×107CFU/mL。

  • 饲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对瘤胃发酵、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复合酶制剂对奶牛瘤胃发酵、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胎次、泌乳天数和产奶量相同或相近的泌乳早期荷斯坦奶牛32头,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为4组,每组8头。对照组饲喂不添加复合酶制剂的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0%、0.15%和0.20%复合酶制剂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56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15%复合酶制剂显著提高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P<0.05);添加复合酶制剂对瘤胃液乙酸含量有一定提高作用(P=0.08),而对其他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有降低pH的趋势(P=0.08)。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能显著提高干物质和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P<0.05);添加0.20%复合酶制剂能显著提高有机物的表观消化率(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对血清总蛋白含量有增加趋势(P=0.09),对尿素氮含量有降低趋势(P=0.07),而对其他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10%和0.15%复合酶制剂能显著提高饲料转化率(P<0.05),0.10%组和0.15%组3.5%乳脂校正乳产量分别提高3.88和4.27 kg/d(P<0.05),0.15%组乳脂率提高12.70%(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有助于提高饲料转化率、瘤胃发酵和生产性能,且添加量为0.15%时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