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植物名录补遗(IX)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报道了广西西北部维管植物11 个新记录种,即红秆凤尾蕨(Pteris amoena Blume) 、川黔肠蕨 Diplaziopsis cavaleriana (Christ) C. Chr. 、南川短肠蕨 Diplazium nanchuanicum (W. M. Chu) Z. R. He 、树形针毛蕨 Macrothelypteris ornata (Wall. ex J. Sm.) Ching 、秦氏贯众(Cyrtomium chingianum P. S. Wang)、邢氏贯众(C. shingianum H. S. Kung et P. S. Wang)、变叶锥 Castanopsis diversifolia (Kurz) King ex Hook.f. 、粗穗柯 Lithocarpus elegans (Blume) Hatus. ex Soepadmo 、镰叶茜草(Rubia falciformis H. S. Lo)、高艾纳香 Blumea repanda (Roxb.) Hand.-Mazz. 、腺毛合耳菊 Synotis saluenensis (Diels) C. Jeffrey et Y. L. Chen ,这些新 记录种的发现为广西植物区系地理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对植物资源创新利用以及植物多样性 保护等具有重大意义。文中还提供了各种的主要形态特征描述、标本引证、彩色照片以及地 理分布等。

  •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解析广西裂果薯与裂果薯的遗传差异及亲缘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蒟蒻薯属(Tacca)植物的分类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其中广西裂果薯(Schizocapsa guangxiensis)被认为应与裂果薯(Tacca plantanginea)归并为同一物种,但也有学者根据它们 的形态差异划分为不同的物种。为了明确广西裂果薯与裂果薯的遗传差异和系统发育关系, 本研究对广西裂果薯进行DNA 高通量测序,利用生物信息软件组装了完整的叶绿体基因 组,并与已发表的裂果薯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广西裂果 薯和裂果薯的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分别为162 149 bp 和160 749 bp,GC 含量都是36.90%, 两者注释后得到的基因种类和基因数目完全一致,包含89 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7 个tRNA 基因、6 个rRNA 基因。(2)密码子的偏好性分析显示,两物种使用的密码子频率存在一定 的差异,但是都偏好以A/T(U)结尾的密码子。(3)与裂果薯相比,广西裂果薯的SSC 边界 发生明显的扩张现象,是导致两者叶绿体基因组长度差异的主要因素。(4)广西裂果薯与裂 果薯在LSC 和SSC 区域内存在一些序列分歧,尤其是基因间隔区,可用于开发物种特异性 分子标记。(5)系统发育结果显示,广西裂果薯与裂果薯的亲缘关系较远,尽管广西裂果薯 寄定在蒟蒻薯属内,但是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该研究丰富了广西裂果薯叶绿体基因 组遗传信息,为广西裂果薯物种分类、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物种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 广西青梅幼苗与成年树木光合特性和叶片显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广西青梅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该文利用Li-6400 便携式光合测 定系统分析仪和真空电子扫描镜对广西青梅幼苗和成年树木光合生理特性与结构特征进行比较分 析,探究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叶片的光合能力和叶片结构之间的差异。研究表明:(1)直角双曲 线修正模型是广西青梅光响应拟合的最佳模型。(2)成年树木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 光饱和点(LSP)和暗呼吸速率(Rd)均显著高于幼苗而光补偿点(LCP)低于幼苗(P<0.05)。 (3)幼苗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均显著低于成年树木(P<0.05)。 (4)成年树木叶片的气孔器长轴、气孔器面积和气孔密度显著高于幼苗;成年树木叶片的叶面积 和比叶重(SLW)显著(P<0.05)大于幼苗,而比叶面积(SLA)小于幼苗。综上所述,广西青 梅具有幼苗喜阴而成年树木喜阳的光合特性。幼苗的光适应能力,光能利用率较弱以及成年树木 过度遮阴导致幼苗无法进行充分光合以满足生长需求,是幼苗无法成长为大树的重要原因。在广 西就地保护中可通过人为的方式,对乔木层林木进行人工“开窗”,提供相对充足的光源,以利 于广西青梅大苗的生长发育成大树和种群的更新;而在引种栽培中,广西青梅幼苗时期需要适当 的遮阴处理,以及移栽至有一定荫蔽度的环境中。

  • 猫儿山3 种森林类型林下植物叶片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2-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探究猫儿山不同森林类型林下植物叶片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可揭示其林下植物适 应策略,为森林管理提供数据支持。该文对猫儿山针阔混交林(ZK)、常绿阔叶次生林(CLC) 和常绿阔叶林(CL)林下草本层和灌木层主要植物叶片与土壤的化学计量进行测定和分析。 结果表明:(1)总体上草本层和灌木层植物叶片的C、N 含量差异不显著,草本层植物叶 片P、K 含量极显著高于灌木层,N∶P 显著低于灌木层;草本层植物更易受N 限制,灌木 层植物更易受P 限制且其N 和P 利用效率更高;不同森林类型之间的灌木层植物叶片化学 计量差异不显著,草本层植物叶片N 含量、C∶N 和C∶P 差异显著,针阔混交林草本层植 物的养分利用效率较高。(2)3 种森林类型的土壤C、N 含量显示CL>CLC>ZK,且彼此 之间差异极显著,针阔混交林土壤的P 含量最高而C∶P、N∶P 最低。(3)针阔混交林的 土壤显著影响林下植物部分叶片化学计量,另外2 种森林类型的土壤影响不显著。综上所述, 猫儿山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化学计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林下不同层次的植物对营养元 素的需求以及环境适应策略不同;针阔混交林土壤对林下植物叶片化学计量影响较强,并且 其有机质分解效率较低而致使土壤受N 限制,因此应加强针阔混交林的N 素管理。

  • 广西姑婆山及邻近地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12-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姑婆山紧邻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了解该区大型真 菌物种多样性,采用随机踏查法对广西姑婆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姑婆山)及邻近 地区大型真菌资源进行调查采集,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物种鉴定。结果表明: (1)该区共发现348 种大型真菌,隶属于2 门6 纲17 目69 科175 属,其中包含食用菌40 种、 药用菌42 种、毒菌7 种。(2)对该区域的物种组成分析表明,优势科为蘑菇科(Agaricaceae)、 牛肝菌科(Boletaceae)、粉褶蕈科(Entolomataceae)和锈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等9 科;优 势属为鹅膏属(Amanita)、靴耳属(Crepidotus)、毛皮伞属(Crinipellis)和粉褶蕈属(Entoloma)等 11 属。(3)共发现2 个中国特有属,即脆孔菌属(Fragiliporia)和臧氏牛肝菌属(Zangia);11 个 中国特有种,即厚集毛菌(Coltricia crassa)、魏氏集毛菌(Coltricia weii)、丛生粉褶蕈(Entoloma caespitosum)、极细粉褶蕈(Entoloma praegracile)、近薄囊粉褶蕈(Entoloma subtenuicystidiatum)、 薄管层卧孔菌(Fomitiporia tenuitubus) 、香榧嗜蓝孢孔菌(Fomitiporia torreyae) 、脆孔菌 (Fragiliporia fragilis)、南岭多年卧孔菌(Perenniporia nanlingensis)、亚白灰孢多年卧孔菌 (Perenniporia subtephropora)以及脑形银耳(Tremella cerebriformis)。(4)研究区域大型真菌科 级区系地理成分可分为世界广布成分(66.67%)、泛热带成分(17.39%)以及北温带成分 (15.94%);属级区系地理成分可分为7 类,主要以世界广布成分为主(61.71%),其次为泛热 带成分(20.57%)和北温带成分(13.71%)。丰富的物种数据为姑婆山及邻近地区大型真菌物种 多样性评估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 岩黄连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9-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岩黄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部岩溶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及 医药价值,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生存环境脆弱和人为采挖的影响使得野生岩黄连资源面临枯 竭,被列入2021 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为探索该物种濒危的原因,同时为其保育 及大田种苗繁育提供参考,该文研究了种子保存方法、化学试剂前处理、温度、光照、干旱、 pH 以及混沙保湿冷藏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温保存能够延长岩黄连种 子的活性,保存2 年的种子萌发率仍能达到30%。(2)化学试剂HCl 及NaClO 对种子的前 处理使其发芽率提升至50%~60%;种子在20 ℃时萌发率能达到50%,而30 ℃时基本不能萌 发;黑暗条件下的萌发率显著高于周期性光照条件;萌发率随着干旱程度加深不断下降;萌 发率在pH 值3.0~8.0 的条件下无显著变化。(3)混沙保湿冷藏使种子发芽势和萌发率显著 提高,萌发率达到对照的2 倍。综上,岩黄连种子在室温条件下易失活且不能在30 ℃以上 高温萌发的特性与其濒危有较大关系;高效的种子萌发方法可以为岩黄连保护与产业化应用 提供有效途径。

  • 矮紫金牛的开花生物学与繁育系统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9-0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矮紫金牛(Ardisia humilis)是优良的野生观赏植物,该文探究该植物开花生物学与繁育 系统特征,以促进其杂交选育与园林应用。以同质园引种的矮紫金牛为研究对象,对其开花 物候、访花昆虫种类及其访花行为进行观测,采用花粉离体萌发法和联苯胺-过氧化氢法, 对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进行检测,结合配子显微观测法和控制性授粉试验,对繁育系统进 行分析。结果表明:(1)矮紫金牛花期为5 月中旬至6 月中旬,盛花期在5 月底,单花、单 株和群体水平的花期分别为1、17~20 和25 d。(2)矮紫金牛开两性花,雌蕊先熟,与雄蕊成 熟期部分重叠,柱头可授性滞至雄蕊凋落后1 d。(3)杂交指数(OCI 值)为4,P/O 比为5.61103, 显示其繁育系统以异交为主,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4)自然授粉的结实率最高(平均 52.96%),其次是自花授粉(52.29%)和人工异株授粉(50.33%),三者差异不显著(P > 0.05),但 均显著高于人工同株授粉的结实率(28.67%)(P < 0.05),显示矮紫金牛不仅异交亲和性强,还 具有很强的自动自花授粉能力。(5)主要传粉昆虫包括隧蜂科的淡脉隧蜂属Lasioglossum sp.1、Lasioglossum sp.2 和隧蜂属Halictus sp.,具有泛化传粉昆虫资源特征。本研究为矮紫 金牛的资源利用与种质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理论参考。

  • 茎花山柚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研究特色植物茎花山柚(Champereia manillana var. longistaminea)叶中的化学成分,该文采用硅胶柱层析(CC)、薄层色谱(TLC)、葡聚糖凝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反相硅胶(RP-18)柱层析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茎花山柚叶乙醇浸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了6个单体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和高分辨质谱(HR-ESI-MS)数据,并结合文献数据对比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6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蒲公英赛醇(1),吲哚-3-甲酸(2),(24R)-环菠萝蜜烷-3β,24,25-三萜(3),(24R,S)-3β-24,31-环氧-24-甲基环烷(4),1-O-亚麻酰基-3-O-β-D-吡喃半乳糖基-sn-丙三醇(5),长烷基链甘油单酯(6),其中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基于转录组的不同火龙果品种抗性差异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不同的品种抗性不同,为进一步探究不同火龙果品种之间的抗性差异,为后续火龙果 抗性育种提供参考,该研究利用Illumina HiSeq 2000 测序平台对‘普通白肉’(BR)和‘厄瓜 多尔黄龙’(EY)两个品种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参考GO Ontology、KEGG 等公共数据 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分类与富集分析。结果显示:(1) BR 与EY 共有14 248 个差 异基因,其中5 446 个基因上调,8 802 个基因下调。(2) 相关GO 功能分析表明这些差异 基因主要参与酶催化活性、细胞组分、代谢过程等,其中参与氧化还原酶活性的349 个差异 基因在BR 中表达量上调。(3)KEGG 通路分析显示,大部分差异基因富集在新陈代谢、 生物合成等,其中参与角质、木栓质和蜡质生物合成的差异基因有12 个,如CYP86 与CER1 等。参与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差异基因在BR 中较EY 表达量上调,且显著富集,表明BR 与 EY 在生长发育、细胞代谢过程差异显著。参与角质、木栓质和蜡质生物合成的差异基因在 BR 中表达量上调,此类基因在BR 中具有较高的表达量且显著富集,表明BR 可能具有较 强的抗旱和抗病能力。

  • 不同环境因子及破壳处理对锥栗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锥栗C Castanea henryi Rehd. & Wils)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和特色果树资源,具有很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为了探明最适宜锥栗种子萌发的条件,为锥栗种苗繁育提供理论基础,该试验以当年采收的锥栗种子为材料,研究了温度、光照、基质、基质含水量以及破壳处理等对锥栗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锥栗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25℃,其最终萌发率为(92.672.67,在其它温度条件下,锥栗种子的萌发率有所下降,但与25 0C条件下的萌发率无显著差异;黑暗条件可缩短锥栗种子发芽时间,明显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发芽势,但黑暗条件下的种子胚根长度显著小于周期性光照条件下的胚根长度;锥栗种子在泥炭土中的萌发率和发芽势均高于在河沙中的萌发率和发芽势,且泥炭土中种子胚根长度显著长于河沙中的种子胚根长度;基质含水量对锥栗种子萌发率和发芽势无显著性影响;种皮的机械阻碍是限制锥栗种子萌发的因素之一,破壳处理后,锥栗种子的萌发率明显提高,其发芽势和胚根长度与未破壳相比差异显著,实际生产中剪破种壳能加快种子的萌发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