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王华军
  • “五点”皮瓣温度和“单点”皮瓣温度预测血管危象的准确性及临界值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3-11-16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皮瓣移植是手术修复各类伤口的常用方式,皮瓣温度反映了皮瓣的血液供应和静脉回流状况,有助于早期发现血管危象,但如何准确测量皮瓣温度及其对血管危象的具体预测作用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五点和单点皮瓣温度差异及其预测血管危象的准确性与最佳临界值。方法 纳入2021年1月~2023年7月接受皮瓣手术的成年住院患者,从手术后第1天开始,每2小时一次采用非接触式红外线测温仪按照皮瓣中心点、边缘12点、3点、6点、9点的五点法测量皮瓣温度,距离每个部位3cm停顿3秒获取温度读数,取五点温度的平均值,与皮瓣中心点的单点温度比较,同时采用棉签压迫法监测皮瓣的毛细血管反应,观察皮瓣颜色,连续监测5天。结果 共纳入66例各类皮瓣手术患者,男、女各占59.09%(39/66)和40.91%(27/66),平均年龄(45.1716.77)岁,手术后1-5天的五点皮瓣温度和单点皮瓣温度的变化规律均为术后第1天温度最低,此后逐渐升高。血管危象发生率为15.15%,主要发生于手术后3天内,五点皮瓣温度低于单点皮瓣温度(P<0.001)。绘制五点皮瓣温度和单点皮瓣温度预测血管危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五点皮瓣温度预测血管危象的曲线下面积为0.87(95%CI:0.74,0.99),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0%和75%,约登指数为0.65,最佳临界值为35.96℃;单点皮瓣温度预测血管危象的曲线下面积为0.76(95%CI:0.61,0.91),灵敏度和特异度为70%和71%,约登指数为0.41,最佳临界值为36.18℃。结论 五点皮瓣温度低于单点皮瓣温度,前者预测血管危象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稍优于后者,临床采用五点法测量的皮瓣温度更准确。

  • 基于通道权重的顺序精炼RGB-D显著检测网络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22-04-07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用于RGB-D显著目标检测的网络框架(SR-Net)。为了有效整合多模态特征的互补性,将深度特征提取作为独立分支,采用卷积块注意模块(CBAM,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进行深度特征增强,并整合增强后的深度特征与RGB 特征的互补信息。为了去除特征冗余,减少背景噪声对预测结果的干扰,在上采样网络中设计了一种顺序精炼网络,即通过整合多层次、多尺度特征的互补性,获取初级全局特征,并采用基于通道权重的初级全局特征权重矩阵获取模块(PFW,primary global feature weight matrix acquisition module)获取初级全局特征的权重矩阵;其次利用获取到的权重矩阵对各层次特征进行精炼,以抑制背景噪声带来的干扰;最后,为了更好的优化整个网络,提出了一种新的损失函数。在四个公共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不同的模型评价指标上均优于近年来9种先进方法,获得了优异的性能。

  • 不同受压时间窗及干预方式对压疮大鼠模型皮肤损伤及缺血再灌注的影响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8-06-15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受压时间窗及干预方式对压疮大鼠模型的皮肤损伤及缺血再灌注的影响。方法6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S组,n=4,不施压)及造模组(n=64);根据是否采取干预措施,将造模组随机分为不处理(a组,n=32,施压后直接处死)及后处理组(b组,n=32,施压后予缺血后处理后再处死)两小组,分别在受压2、4、6、8 h(每个时间点均为n=8)后观察皮肤受压程度、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及血清氧自由基的水平。结果S、a及b三组大鼠的皮肤损伤程度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b组轻于a组;在时间窗方面,受压6 h组有2只大鼠表现为重度损伤,8 h有6只重度损伤(37.5%);而受压2 h及4 h均无造成重度损伤,不同时间窗的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方面,b组Ⅰ级程度(最轻)只数多于a组(n=17vs n=15),Ⅱ级少于a组(n=8 vs n=10),不同干预方式下的浸润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受压2 h造成的浸润程度最轻,其次为4 h及6 h;8 h最重,不同受压时间所致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27)。在缺血再灌注方面,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a及b组均表现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下降,而丙二醛及一氧化氮上升,总体以2 h及4 h的再灌注损伤程度低于6 h及8 h;组间比较显示b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显著高于a组,而丙二醛及一氧化氮低于a组(均为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能减轻急性压疮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保护作用的有效时间窗为骨骼肌缺血6 h以内,4 h次之,2 h内保护效果更佳。缺血后处理能有效改善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氧自由基的损伤和炎症反应.

  • 不同受压时间窗及干预方式对压疮大鼠模型皮肤损伤及缺血再灌注的影响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8-01-25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受压时间窗及干预方式对压疮大鼠模型的皮肤损伤及缺血再灌注的影响。方法 6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 白组(S组, n=4,不施压)及造模组(n=64);根据是否采取干预措施,将造模组随机分为不处理(a组, n=32,施压后直接处死)及后 处理组(b组, n=32,施压后予缺血后处理后再处死)两小组,分别在受压2、 4、 6、 8 h(每个时间点均为n=8)后观察皮肤受压程度、 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及血清氧自由基的水平。结果 S、 a及b三组大鼠的皮肤损伤程度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以b 组轻于a组;在时间窗方面,受压6 h组有2只大鼠表现为重度损伤, 8 h有6只重度损伤(37.5%);而受压2 h及4 h均无造成重度 损伤,不同时间窗的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方面, b组Ⅰ级程度(最轻)只数多于a组(n=17 vs n=15), Ⅱ级少于a组(n=8 vs n=10),不同干预方式下的浸润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受压2 h造成的浸润程度最 轻,其次为4 h及6 h; 8 h最重,不同受压时间所致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27)。在缺血再灌注方面,随着干 预时间的延长, a及b组均表现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下降,而丙二醛及一氧化氮上升,总体以2 h及4 h的再灌注损伤程度低 于6 h及8 h;组间比较显示b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显著高于a组,而丙二醛及一氧化氮低于a组(均为P<0.05)。结论 缺血 后处理能减轻急性压疮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保护作用的有效时间窗为骨骼肌缺血6 h以内, 4 h次之, 2 h内保护效果更佳。缺血 后处理能有效改善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氧自由基的损伤和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