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魏鑫
  • 红凉伞根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红凉伞(Ardisia crenata var. bicolor)为贵州苗族常用药,具有清喉利咽、消肿止痛、 祛风除湿等功效。为研究红凉伞根化学成分及体外抗炎活性,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 凝胶柱色谱、ODS 反相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 等方法对红凉伞根70%乙醇提取物进 行系统性研究,结合NMR、MS 等现代波谱技术分析及文献对比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采 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RAW 264.7 巨噬细胞的NO 生成模型,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 结果表明:从红凉伞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O-没食子 酰岩白菜素(1)、11-O-(4-O-甲基没食子酰)岩白菜素(2)、11-O-香草酰岩白菜素(3)、 6-O-(4-羟基苯甲酰基)岩白菜素(4)、11-丁香酰岩白菜素(5)、11-O-(3',4'-二甲基没食子 酸)-岩白菜素(6)、去甲氧基岩白菜素(7)、micractinin A(8)、monomethyl olivetol(9)、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0),其中化合物4、8、9 为首次从紫金牛属中分离得到。体外抗炎活 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4 对小鼠RAW 264.7 细胞的NO 生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 < 0.01),在20 μmol·mL-1 浓度下,NO 抑制率分别为67.09%、66.50%、59.83%、36.47%。 该研究结果丰富了红凉伞根的化学成分,明确了其部分抗炎活性物质基础,为其药材资源的 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我国开放科学治理框架研究

    分类: 管理学 >> 科学学与科技管理 提交时间: 2023-07-09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开放科学蓬勃发展,推动着全球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开放科学治理旨在逐步加大科技进步过程的透明性和全球参与度,确保全球范围的低成本开放,加快成果的全球传播和共享,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随着开放科学发展势头愈发强劲,一系列挑战逐渐涌现。通过对开放科学治理框架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梳理治理逻辑,明确治理主体和治理机制,将有效推进我国开放科学治理体系构建,加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助力我国于 20402050 年成为全球知识共同体的领航人之一,推动我国世界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实现。

  • 生物技术启发下的信息技术革新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仿生概念将生物学和工程技术结合在一起,以最灵活、最高效、最可靠、最经济的方式,为人们改善和创造新的技术设备、促进技术革新、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新原理、新方法和新途径。在大数据与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虽不断向前发展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海量数据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存储、计算和分析需求,以及随其而来的能耗、效能挑战,迫切需要信息技术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借助生物技术的启发,从生物结构中寻找信息技术革新方案,正成为国际前沿研究方向。DNA数据存储和神经形态计算,作为当前活跃的新兴研究领域,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方向,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文章主要从这两个方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出发,尝试分析受生物技术启发的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因、趋势及前景。未来20年,将是生命领域与信息领域交叉融合的重要时间窗口。通过向生命系统学习和模拟,以及借鉴生物技术研究提供的新思路、新原理和新理论,信息领域将会产生若干颠覆性的技术与应用,并影响整个学术界与产业界。

  • 山豆根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5-1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的干燥根和根茎,常用于治疗咽喉部感染性疾病,其大极性提取物已经报道了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潜力,为了深入探究山豆根大极性抗菌活性成分,该文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分离纯化方法对山豆根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开展了单体成分抗细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和真菌(白色念珠菌)的活性评价。结果表明:从山豆根正丁醇部位中共分离鉴定得到10 个化合物,分别为2',4',7-trihydroxy-6,8-bis(3-methyl-2-butenyl)flavanone (1)、染料木苷(2)、2-(2',4'-二羟基苯基)-5,6-二氧亚甲基苯并呋喃(3)、maltol-β-D-glucopyranoside (4)、leonuriside A (5)、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6)、光甘草酚(7)、2-(2',4'-dihydroxy-phenyl)-8,8-dimethyl-10-(3-methyl-2-butenyl)-8H-pyrano[2,3-d]chroman-4-one (8)、氧化苦参碱(9)、番石榴酸(10),其中化合物4-6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3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化合物2对绿脓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15.6 μg·mL-1,化合物3对白色念珠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均为31.3 μg·m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