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杨梅
  • 光质和光周期对山白兰苗木生长、生理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12-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筛选山白兰(Paramichelia baillonii)苗木培育过程中适宜的光环境,以一年生山 白兰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12 hd-1 和16 hd-1 2 个光周期,配合使用红蓝复合光(8R1B、 6R1B)、红蓝紫绿复合光(8R1B1P1G、6R1B1P1G)4 种光质和白光(W)对照,采用双 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及隶属函数法,探讨了山白兰苗木生长、光合色素、内源激素含量对 不同光质和光周期处理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光质、光周期及其交互作用对山白兰 苗高增长量、叶面积、叶绿素a、玉米素(ZR)、脱落酸(ABA)含量、内源激素比例(IAA/ABA、 (IAA+GA3+ZR)/ABA)等有显著影响(P<0.05)。(2)16 hd-1 光周期有利于苗高增长 量、叶面积、苗木质量指数、生物量、叶绿素a、生长素(IAA)、ZR 含量、内源激素比例 的提高。(3)光周期为16 hd-1 时,8R1B 处理下的苗高增长量、叶面积和苗木质量指数最 大,分别为21.84 cm、158.39 cm2 和2.43;8R1B 处理下的叶绿素a/b 比例、ZR 含量高于6R1B 处理,8R1B1P1G 处理下的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IAA、赤霉素(GA3)含量、叶绿素a/b、 内源激素比例较6R1B1P1G 处理大。综上所述,较高比例红光的红蓝复合光质、适当延长 光周期有利于提高山白兰苗木质量,而紫绿光的添加未对其生长有促进效果,16 hd-18R1B 处理是最适宜山白兰苗木生长的光照条件。

  • 耳穴贴压预防全身麻醉下胸腰椎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研究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8-17

    摘要: 目的 观察耳穴压贴压预防全身麻醉下胸腰椎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2月医院收治的全身麻醉下行胸腰椎后路手术的患者126例,其中术前24 h行耳穴贴压患者37例(A组)、术后行耳穴贴压48例(B组)和未行耳穴贴压41例(C组);记录术后8 h、24 h、48 h恶心呕吐情况及术后恶心呕吐(PONV)评分。结果 A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例数、发生率及PONV评分最低,术后48 h PONV的发生率为35.13%(13/37),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C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情况有一定改善,术后8 h、24 h、48 h的PONV的发生率分别为41.67%(20/48)、47.92%(23/48)、35.42%(1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PONV发生例数、发生率及PONV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腰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给予实施耳穴贴压,可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风险,减少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但实施单纯耳穴贴压后其PONV的发生率仍较高。

  • LED 光质及光周期对香梓楠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香梓楠(Magnolia hypolampra)为我国珍贵阔叶树种,在用材、香料、景观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为了进一步培育优良苗木和开发利用其非木质资源,该研究将香梓楠幼苗放置在由2个光周期(12、16 h·d-1)和4种光质(R: B=8:1、R: B=6:1、R: B: P: G =8:1:1:1、R: B: P: G =6:1:1:1,其中R、B、P、G分别代表红光、蓝光、紫光、绿光)两两组合成、光照强度一致的8个光照条件下生长。结果表明:(1)香梓楠幼苗的苗高和地径增长量、叶长宽比、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及光补偿点在12 h·d-1光周期R: B=6:1光质下最高,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在16 h·d-1光周期R: B: P: G =6:1:1:1光质下最高;(2)16 h·d-1光周期处理下的苗高增长量、叶面积、质量指数、叶绿素a+b、叶绿素a/b比值、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光饱和点均高于12 h·d-1光周期的;(3)在红蓝组合光质基础上添加紫、绿光提高了幼苗的质量指数,并影响光合色素的合成和积累;(4)红蓝光比例6:1与8:1相比,更具促进香梓楠幼苗苗高、地径、叶片生长及提高光合作用的潜力。综上结果可知,对于促进香梓楠幼苗生长和进行光合作用,光周期为16 h·d-1光质为R: B: P: G =6:1:1:1光照条件的潜力较大,其次为光周期为12 h·d-1光质为R: B=6:1的光照条件。

  • 河西走廊中东部春季沙尘暴变化特征及其典型个例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河西走廊中东部是我国春季沙尘暴的高发区和重灾区,近 40 a 来共造成经济损失超 15×108 元,近百人死亡。该区春季沙尘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为了深入分析其时间变化规律,提高预报预 警能力,利用该区 3 个代表站 1961—2019 年沙尘暴地面观测资料及 2019 年 5 月 2 次沙尘暴过程的 气象资料,采用天气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得出该区春季沙尘暴的昼夜时间变化特征 和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 1)河西走廊中东部春季沙尘暴日数近 60 a 呈减少趋势,20 世纪 80 年代 显著减少;各站不同强度沙尘暴昼夜变化明显:白天多且风速较大,20 世纪 80 年代后一般沙尘暴多 于强沙尘暴,高发区均在民勤。(2)沙尘暴过境时各站盛行风向昼夜一致,集中在西北风到偏北风 之间;强沙尘暴最强出现在 00:00—01:00、18:00—19:00,一般沙尘暴最强出现在 08:00—09:00。(3) 进一步对 2019 年 5 月午后和夜间发生的 2 次沙尘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午后过程风力大、有灾情; 夜间过程强度强、持续时间长。2 次过程虽然中低层形势基本相同,沙尘暴出现在水平螺旋度负值 中心下游及地气温差大值时,但高空 500 hPa 形势不同:午后过程为横槽转竖,气温日较差、风速日 变化大,层结不稳定,有高空风动量下传,且近地面层最大风速出现高度低;夜间过程主要是不稳 定低槽发展和蒙古气旋底部冷锋影响,配合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但垂直风切变小。(4)河西走廊中 东部春季沙尘暴不仅与大型的环流形势有关,还与垂直速度、水平螺旋度、全风速等物理量,以及 地面温湿风日变化、不稳定参数和边界层要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