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对我国“十四五”规划若干领域发展的初步认识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2013年以来,我国发展进入了全面深刻的大转型新时期。国家对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国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实现了国民经济新常态。我国环境状况开始改善,落后产能较大幅度减少,出口竞争力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信用等级正在提高。但现阶段出现的问题也是相当严峻的。地区经济增长乏力,债务负担重,体制性问题突出,在发展与环境之间、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不同所有制行业与企业之间,以及国内与国际之间,各种利益相互纠结,以致做出抉择往往进退两难。“十四五”规划将是推进我国发展的全面深刻转型重任中的关键期。若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进入高质量发展即良性发展的道路,越过“陷阱”,我国将顺利进入现代化强国的行列。

  • 统筹推进黑土地保护与乡村振兴:内在逻辑、主要路径及政策建议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用好养好黑土地是东北黑土区乡村振兴的前提与保障,而乡村振兴发展则是实现区域黑土地长效保护的根本途径。统筹推进黑土地保护与乡村振兴,以黑土地保护促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提升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才能破解东北黑土区黑土地保护与乡村经济发展的矛盾,全面推进东北黑土区的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文章分析了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联关系,阐述了统筹推进黑土地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主要路径,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区域一体化演变趋势与我国中长期应对策略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区域一体化正步入新阶段,内涵、着力点、作用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文章在认知区域一体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不断演化的原因,探讨区域一体化的新趋势及我国的中长期应对策略。提出区域一体化中心的更迭及不合理的成本、利益分配机制导致发达国家主导的区域一体化模式不断演化;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了区域一体化成本利益分配问题很难解决,因此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区域一体化将面临障碍;生产资料公有制为解决成本收益的分配问题奠定了制度基础,发展中国家以输入为特征的国际区域一体化有利于降低一体化的成本、统筹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从而有望成为具有持续生命力的一体化新模式,并且国际、国内相互促进的区域一体化有利于加速这一进程。应紧抓机遇、主动作为,着眼国内外,优化区域格局,重塑区域关系,增强区域整体竞争能力,把国内一体化重点区域打造成我国重大生产力布局的综合体,把我国主导的国际一体化区域打造成在全球进一步崛起的增长极。

  • 学术期刊关联数据出版与共享的信息安全管理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2-11-13

    摘要: 【目的】科学数据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信息安全是科学数据出版与共享的前提条件。对我国学术期刊关联数据出版与共享的信息安全管理进行梳理,有助于科学数据出版与共享工作的推进。【方法】基于我国科学数据出版与共享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理资源期刊群在科学数据共享方面的现状与发展情况,对期刊论文关联数据出版和安全管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为实现科学数据社会公共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中国自上而下的建立起了科学数据共享系统,包括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库、数据中心、数据服务平台等,制定了一系列的数据获取和管理规范,并制定了保障科学数据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结论】科学数据出版与共享应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经过初期的大规模建设后,数据出版与共享及其安全管理应走向提质增效阶段,保证数据质量,增加利用效率。注重高新技术的注入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 基于目标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生态成效评估及政策建议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2-10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近几十年,由于受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持续退化,严重威胁着三大江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了遏制生态系统的持续恶化,我国于2005年开始实施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文章针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规划目标,开展了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状况与变化趋势及其驱动机制的监测评估,以及生态工程生态成效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通过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的实施,区域生态系统总体表现出“初步遏制,局部好转”的态势,取得了显著生态成效,预期目标基本实现。然而,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远未达到理想的状态,必须扩大范围,长期坚持,方能实现“整体恢复,全面好转,生态健康,功能稳定”的最终目标。

  • 我国科技期刊数据政策制定及实施模式 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10-08 合作期刊: 《知识管理论坛》

    摘要: [ 目的 / 意义 ] 数据出版与科技期刊融合发展是一条 “ 双赢 ” 之路。针对目前期刊论文 关联数据出版量少,论文作者数据出版的意识和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等问题,调研国 际出版商数据政策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科技期刊参与数据出版的机制和政策,为 推动我国数据出版、建设世界一流期刊提供有力支撑。[ 方法 / 过程 ] 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 网站信息采集等方法分析我国数据与论文关联出版现状及 Elsevier、Springer Nature、Wiley、 SAGE Publishing 和 Taylor & Francis 五大国际出版商的数据政策及运行机制。[ 结果 / 结论 ] 五 大出版商实施数据政策的模式基本一致:整体政策说明 + 旗下期刊自由选择。Elsevier、Springer Nature、Wiley、SAGE Publishing 和 Taylor & Francis 旗下分别有 68%、99.9%、92.2%、47.0% 和69.3%的期刊明确提出数据政策,但以鼓励为主。我国出版界可以借鉴国际出版商的实践经验, 结合我国科技期刊的特点,制定科技期刊数据政策标准规范和实施模式,由少到多、由点到面 逐步推动数据出版与科技期刊在广度和深度上融合发展。

  • 近30年青藏高原南缘地理环境状况及变迁研究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09-20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青藏高原南缘位于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的过渡地带,是西风带、南亚季风的交汇区域,对于气候和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文章综合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等手段,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南缘的土地利用/覆盖、植被、降水、温度、人口和夜间灯光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状况及其变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南缘土地利用覆盖以森林为主(48.62%);植被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山区和东部,东部植被状况明显好于中西部;区域降水集中在每年6—9月南亚夏季风时段,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之势;气温北低南高,空间差异大;除南部边缘外,人口密度整体偏低,夜间灯光覆盖率2013年仅为10%左右。近30年来,青藏高原南缘区域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自然环境方面,区域内气温显著升高,高海拔区域、夜间的温度升高更快;中东部降水显著减少,西部部分区域降水增加;在气温和降水变化影响下,中西部植被最大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普遍增大,东部则略有减小。人文环境方面,近年来区域中南部人类活动有所加强,区域内居民点增多,中部和南部的印度、尼泊尔境内人口密度增大; 1992—2013年夜间灯光覆盖面积扩张了2.5倍,其中85%以上的扩张区域位于印度境内。

  • 西藏亚东地区边界的历史演变及地缘战略分析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09-20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亚东地区是我国西藏自治区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与印度、不丹等国形成的“楔形”交界,自古即是重要的边防要地及贸易口岸。在印度于洞朗地区挑起争端的背景下,厘清亚东地区边界的历史沿革,并基于“地理限制”法则,分析其地缘战略地位,可为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保障边防安全,提供有益的决策支持。文章综合运用文字史料、历史地图和GIS手段,分析亚东地区边界演变及地缘战略。结果显示:(1)亚东地区边界经历了4个阶段的变化,与周边地缘格局密切相关,洞朗地区在法理上始终属于中国领土,印度应充分尊重《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八款》中的有关约定;(2)地理限制是导致亚东地区边界问题频发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可缓解边界纠纷压力;(3)突破“地理限制”,强化亚东地区地缘政治影响力,是钳制中印边界缓冲国、掣肘西里古里走廊、制衡印度洋航线安全挑战的重要战略选择。

  • 辽东山区林参复合经营土壤质量评价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4-26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林参复合经营是辽东山区典型的林下经济模式之一,而林下参的生长对于环境条件要求很高,其中,土壤质量是制约人参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对人参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目前,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和蒙古栎纯林是辽东山区广泛分布的林参复合经营林分类型,选择3种林分下立地特征相似、人参种植年限不同的样地,测定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子共25项指标,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和专家经验法构建了林参复合经营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MDS),并利用模糊数学法对不同样地土壤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林参复合经营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包括容重、pH、有机质、速效K、全Zn、微生物量N、酸性磷酸酶和细菌共8项指标。此外,土壤质量值由高到低依次为针阔混交林对照样地(0.764) > 蒙古栎纯林对照样地(0.745) > 针阔混交林14a人参样地(0.614) > 蒙古栎纯林20a人参样地(0.385) > 阔叶混交林12a人参样地(0.361) > 阔叶混交林对照样地(0.354) > 阔叶混交林6a人参样地(0.323) > 阔叶混交林9a人参样地(0.308) > 阔叶混交林3a人参样地(0.230),说明林分类型特征和人参种植年限对土壤质量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今后,在辽东山区林参复合经营发展过程中,可以该最小数据集为基础,充分考虑土壤质量状况,并适当进行管理,以保障人参健康生长,促进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

  •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分析与解读——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视角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4-20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2017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总理的报告全面、客观、务实,不回避面临的困难、问题和挑战,却又凝心聚力、催人奋进。采用词云图等方法,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定量指标和重点区域作了梳理和分析,三大特点:(1)“改革”的笔墨最重,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83次;(2)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民”和“群众”分别被提及40次、28次;(3)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政府依然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砥砺前行。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视角来看,政府工作报告给学科提出了若干重大科学问题和决策咨询问题,主要包括:“一带一路”、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空间治理与区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精准扶贫和创新驱动发展等,亟待开展扎实和深入研究,为国家相关部门的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迫切需求,也是中科院作为高水平科技智库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光荣使命,也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保持快速发展和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动力。

  • 我国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在“十九大”后的新态势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4-20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立法为本、规划先行”是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能否合理规制国土空间、建设美丽家园是衡量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十九大”后,我国空间治理体系和空间治理能力将加快科学化、法制化、系统化、民主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主体功能区的基础性地位将趋于增强,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扮演发展类规划和布局类规划旋转门的角色,主体功能区战略将成为指引我国国土空间有序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制度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制度的作用;覆盖全国国土的空间规划体系将基本建成,通过全国、省、县为中国基本空间规划单元,以跨省级行政区、跨地市、跨市县域的区域规划为补充的空间规划体系,规范国家和地方不同空间尺度的国土资源合理配置、空间结构合理组织、区域政策合理实施;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制度得以确立,实施增强空间管制能力、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扩大资源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增强市场作用力度等五大行动。

  • “中欧班列”运输组织策略研究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4-20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中欧班列”是欧亚大陆货物运输新的渠道和基础设施“互通”的重要举措,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运输合作平台。文章在阐释“中欧班列”运营的战略意义和存在问题后,提出如何正确认识这种新的运输方式,指出“中欧班列”在我国对外贸易运输中的地位与作用有限,只适用于远离东部沿海港口的中西部地区以及国际大通道沿线地区,且在合理的地域范围内运输适宜的货物,才能盈利。最后,作者提出构建轴-辐组织模式,打造关键货物集散枢纽,统筹规范组织“中欧班列”,以降低“中欧班列”的运输成本,从而产生规模经济。

  •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特征研究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4-20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内容和核心环节。文章基于对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合作宏观形势的分析,从贸易规模、贸易联系、贸易平衡、贸易网络等角度综合分析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模型测算未来中国与沿线各国的贸易增长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增长迅速,贸易联系日趋紧密;2014年以来贸易平衡从逆差转变为顺差。(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网络可以识别出三个主组团及两个次组团;从我国贸易格局看,东南亚与我国贸易联系最紧密,其次为西亚。(3)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发展潜力最大的主要是东南亚国家、俄罗斯、印度、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

  • 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海外园区建设模式研究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4-20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海外园区建设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逐步推进,我国在沿线国家建设海外园区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然而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因此,如何在认识我国海外园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际海外园区建设经验探索合适的园区建设模式,规范引导各类海外园区建设,成为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从海外园区建设缘起、分布与类型、建设主体及存在问题方面评估了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建境外园区发展情况,总结了国内外境外园区建设主要模式及其对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海外园区的启示,并提出了推进我国“一带一路”海外园区建设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政府高层推动建设型、园区开发公司为主导力量建设型、民营企业建设型等是我国海外园区建设可借鉴的三种模式,国家需要加强对海外园区的统筹规划,牵头组织实施具有战略或示范意义的海外园区建设,探讨开放包容性园区发展模式。

  • 全球航运战略支点识别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4-20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随着贸易与战略物资运输对远洋海运依赖程度的加深,航运安全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问题。在此背景下,航运战略支点建设成为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深化全球贸易联系的重要途径。文章界定了航运战略支点的科学内涵,设计了识别方法并在全球范围内识别了航运战略支点,以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决策依据。研究发现,航运战略支点存在战略枢纽、战略通道与战略海域的结构性与空间性分异。目前,全球存在44个战略枢纽,分别成为各区域航运网络组织的控制中枢;存在7个战略通道,集束全球主要的航线与货运量并控制着战略性物资的全球运输;加勒比海、地中海、东南亚-太平洋三大航运战略海域,成为重要航区与经济区之间联系的必经之地。这些航运战略支点对我国的战略物资运输与贸易往来具有重大影响。

  • “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关系研究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4-20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总体方略,是我国长期和顶层的国家战略。“四大板块”是“十一五”以来我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而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是近年来中央提出的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文章在阐明“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内涵及区域影响的基础上,重点从战略功能、空间影响、相互作用方式等方面深入分析和论述了“一带一路”建设与“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的逻辑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点以及进一步完善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 “一带一路”:引领包容性全球化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4-20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期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旗帜和主要载体,也是我国推动世界经济治理改革的尝试。其核心要义是利用“丝路精神”推动沿线国家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其中“丝路精神”指在“丝绸之路”上薪火相传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在经济全球化进入“十字路口”和迷茫区的大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改革世界经济治理模式提供了中国方案,成为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机制改革的一面旗帜,为21世纪的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新的哲学思维,将引领包容性全球化。

  • 模拟增温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06-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研究模拟增温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寒草地土壤盐渍化趋势动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选择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监测定位站开展试验,自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对OTC增温室内外0~15 cm和15~30 cm土壤温度、含水量以及电导率进行同步测定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① OTC的模拟增温效果明显,与未采用OTC的对照相比,0~15 cm和15~30 cm土壤温度分别增加2.41 ℃和1.27 ℃;增温导致0~15 cm和15~30 cm的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27.65%和32.17%;0~15 cm土壤电导率,增温处理和对照的观测值分别为45.67 μS·m-1和45.75 μS·m-1,而15~30 cm土壤电导率增温比对照高158.09%。② 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土壤冻结期,土壤温度对土壤电导率的贡献大于土壤湿度,与对照相比,模拟增温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与电导率的相关性增加;在土壤消融期,与对照相比,模拟增温条件下0~15 cm和15~30 cm土层土壤温度与电导率的相关性增加,土壤含水量与电导率的相关性随土层深度而不同,0~1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电导率的相关性增加,15~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电导率的相关性变化不大。土壤温度对土壤电导率的贡献率高于土壤含水量。

  • 生态功能改善目标导向的哈尼梯田生态补偿标准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4-18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稻田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为使稻田生产提供不同组合或更高水平的环境服务,需要补偿农户因转变操作 方式而损失的收益。 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为例,基于稻田生态系统特点以及农户个人的主观经 济决策特征,从农户的微观经济决策的视角,探讨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机会成本的空间分布;再从区域的宏观经济行为的视 角,探讨补偿标准与农户愿意提供的生态环境效益的关系。 从而,以稻田生态功能改善为导向,以新增生态环境效益为目标,耦 合农户的受偿意愿与机会成本,实现了从生态功能改善需求(新增生态效益)来确定动态的补偿标准的可能。 计算发现,当生 态功能改善的目标定为新增生态系统服务80.77×104元hm-2 a-1时,补偿的标准应为3000元/hm2时;当生态功能改善的目标定 为新增219.49×104 元hm-2 a-1时,补偿的标准应为9000元/hm2时。

  • 2000—2015年中国荒漠化土地识别和监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荒漠化是生态退化的极端表现形式,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快速和准确地识别中国荒漠化地区,是防范和治理荒漠化的关键。论文针对2000—2015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NPP的变化趋势、稳定性和荒漠化敏感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构建了识别荒漠化土地的技术方法。主要结论为:(1)近16年以来,我国内蒙古阴山以南、新疆天山以北、西藏阿里地区、长江以南大部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且一半以上的区域处于植被生态系统不稳定状况;在全国56.2%的国土属于荒漠化敏感区内,上述区域容易受气候、自然条件、人为干扰变等影响而发生荒漠化。(2)2000年以来,我国土地荒漠化退化区域面积约20.74×104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16%。主要为五大分布区域,即内蒙古高原中部的典型草原和荒漠化草原区、新疆天山—阿尔泰山山地草原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的温带荒漠和绿洲区,青藏高原的阿里—昆仑山高寒荒漠区,青海省的青南山高寒草原区。(3)荒漠化进程伴随有生产力下降、植被盖度降低和地表温度不断攀升的地表关键参数演变特征,荒漠化的形成受气候影响显著,降雨的减少是造成土地荒漠化进程突出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不合理的种植业、畜牧业等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荒漠化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