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高原复杂地理参数对雷电活动的影响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雷电活动参数作为反映区域雷电活动特征的重要指标,地形对其影响不容忽视。利用20142018年青海省地闪数据、数字地形高程数据以及HWSD土壤数据集,定量分析海拔、坡度、坡向以及土壤电阻率对青海省地闪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青海省地闪主要集中在海拔3150~4850 m、坡度0~35的地区,其中东北坡向地闪次数最多,东南坡向地闪次数最少,地闪对应的土壤电阻率主要集中于100m。(2)地闪密度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地闪平均强度随海拔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3)选取922700~974424E、314048~341648N地闪活跃区域,对其1 km1 km网格内地闪数据与地理参量平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所选区域内地闪密度与平均海拔呈正相关关系,与平均坡度呈负相关关系;而地闪强度与平均海拔呈负相关关系,与平均坡度呈正相关关系。

  • 晋西黄土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C:N:P化学计量 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了阐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晋西黄土区典型人工混交林地、刺槐纯林地、经济林地、农田、荒草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了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40~50 cm、50~60 cm土层的容重、孔隙度以及有机质(TC)、全氮(TN)、全磷(TP)含量,分析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理化性质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关系,以期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服务功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人工混交林地、刺槐纯林地、经济林地的容重(1.17 g·cm-3、1.19 g·cm-3、1.20 g·cm-3)显著小于农田(1.31 g·cm-3)和荒草地(1.38 g·cm-3),刺槐纯林地TC和TN含量最大(9.94 g·kg-1、0.88 g·kg-1),农田最小(7.26 g·kg-1、0.63 g·kg-1),TP无差异(P>0.05)。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容重逐渐增大,孔隙度逐渐减小,TC和TN逐渐减小,TP保持相对稳定。(2)人工混交林地、刺槐纯林地、经济林地的C:P(25.69、20.51、19.41)和N:P(2.23、1.82、1.58)大于农田(18.57、1.62),C:P和N:P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C:N保持稳定。(3)C:N与总孔隙度正相关(P<0.05),C:P和N:P与土壤容重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TC、TN、C:N显著正相关(P<0.05)。通过各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理化性质比较,林地的土壤养分状况显著高于农田,尤其以人工混交林地效果最佳,退耕还林有助于提高土壤质量。因此,在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应多注意树种之间的搭配,而避免大面积营造单一林种。

  • 水分和养分添加对内蒙古荒漠草原沙生针茅生长与 生理特性及其敏感性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2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了探究荒漠草原优势植物对水分和养分输入的响应特征和适应规律,通过设置2个水分水平(自然降雨、水分添加)和3个养分水平(无养分添加、N添加、NPK添加),共6个处理,研究水分与养分添加对荒漠草原优势植物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生长、生理及其敏感性的影响。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水分主效应、养分主效应及水分和养分的交互作用对沙生针茅的生长生理特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水分添加显著增加了沙生针茅的叶片鲜重、干重、株高和相对电导率,降低了SOD酶活性;养分添加增加沙生针茅的叶面积,N添加增加了丙二醛含量,NPK添加降低了叶绿素a/b(Ca/Cb)和SOD酶活性;水分和养分的交互作用对叶面积、叶片厚度、叶绿素a(Ca)、脯氨酸、蛋白质含量和SOD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敏感性分析表明,叶面积和Ca含量对同时添加水分和NPK处理较为敏感,而Ca/Cb对水分添加处理更为敏感。综上所述,沙生针茅可以通过改变特定的生长生理特性适应水分和养分的变化,这对于揭示荒漠草原植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排水沟渠水-底泥-植物协同作用下非点源溶质氮运移模拟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沟渠系统“过程拦截”是现阶段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农田排水沟渠水体- 底泥-植物系统内各介质间非点源溶质迁移转化机制不清的现状, 在简要分析农田排水沟渠水-底泥-植物复合生态结构及其各组分功能特征的基础上, 以沟渠中水体为中心, 解析了非点源溶质氮在沟渠系统单一介质以及不同介质间的迁移转化过程; 考虑到排水沟渠中水体和污染物均以沿沟渠方向线性迁移为主, 应用水流连续方程和非保守性污染物迁移扩散方程, 构建了农田排水及其中非点源污染物在排水沟渠中的一维迁移模型,并结合试验沟渠具体情况进行了适度简化; 通过内业可控性监测试验, 同时提出了沟渠系统水-底泥-植物不同介质对水体中非点源污染物衰减程度影响的量化计算方法; 将所建模型与计算参数应用于野外试验沟渠,以氨态氮和硝酸盐氮为例进行模拟, 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结合较好, 其中氨态氮模拟效率系数为0.87,硝态氮模拟效率系数0.93, 表明所建模型及模拟手段符合试验沟渠实际情况, 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 埋地钢质管道的外壁应力腐蚀开裂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31 合作期刊: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摘要: 介绍了SCC裂纹的典型特点、形成条件、检测和预防方法。旨在引起对SCC裂纹的重视,加强在检测过程中对SCC裂纹的识别,为管道完整性管理中识别SCC高敏感区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列举了一些控制SCC发生的方法。

  • 数字经济增长测算与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问题研究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数字经济增长测算和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问题均是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国民经济核算和政府统计领域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梳理了国际上关于数字经济的概念、范围和分类,阐述了数字经济增长测算方法,进一步探讨了数据概念、特征与分类以及数据资产的概念和价值测度等问题,并针对数字经济增长测算及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推动数字经济增长测算,完善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提供参考。

  • 人甲状旁腺激素(1-34)在人成骨肉瘤细胞中对基质Gla蛋白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27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 观察人甲状旁腺激素(PTH)的N端活性片段PTH(1-34)对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基质Gla蛋白(MGP)表达的影响,以及PTH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MGP表达调控的作用,探讨PTH(1-34)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作用中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1)用不同浓度PTH(1-34)(10-9、10-8、10-7 mol/L),单独或联合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剂DKK-1(200 ng/mL)干预MG63细胞;(2)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及活力测定用于判断细胞分化情况;(3)MGP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各组分的 mRNA及蛋白的表达分别采用实时定量 RT-PCR及 Western blotting方法。结果 (1)PTH(1-34)上调 MGP基因的表达,MGP mRNA的表达分别是对照组的 2.56倍、4.14倍、7.81倍(P<0.05 或 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增高;(2)PTH增强 MG63细胞 ALP活力,Dkk-1抑制 ALP活性,Dkk-1与 PTH联用部分阻断 PTH上调 ALP活力(P<0.05);(3)PTH上调 MGP及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相关因子 LRP5、β-catenin、Runx2 mRNA及蛋白水平,其 mRNA分别是对照组的 2.65、4.01、3.48倍(P<0.05或<0.01);DKK-1对PTH(1-34)促MGP表达没有影响,但大部分阻断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相关因子的表达。结论 PTH(1-34)能明显上调MGP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相关因子的表达,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MGP在PTH调节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 1991—2021 年内蒙古降水酸碱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5-3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了解内蒙古降水酸碱度的演变特征,使用全区酸雨站历史观测资料和气象要素、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分析降水pH值和酸雨、碱雨频率等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其中碱雨阈值以酸雨为基准,定义为pH>8.4的降水。结果表明:(1)由于内蒙古土壤酸碱度大多呈碱性且风沙缓冲作用较强,大部分地区碱性降水占比高于酸性降水,仅东北部的满洲里酸性降水占比更高;酸雨和碱雨发生概率较小,分别占总观测次数的1.1%和3.6%。(2)降水pH值的空间分布表现为:中部>西部>东部的特征,近15 a(20072021年)年均降水pH值均值为6.2(满洲里)~7.2(锡林浩特),属于非酸雨区;近5 a内蒙古大部分地区酸雨、碱雨频率下降,仅乌拉特中旗的酸雨频率和阿拉善左旗的碱雨频率上升较明显。(3)降水pH低值多出现在夏季汛期69月,高值在春季45月和冬季12月,这与地表植被覆盖度、降水量、风速风向、沙尘和寒潮等因素密切相关;另外,由于采暖期燃煤释放SO2和NOx等酸性气体,在呼和浩特、通辽等大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地区,冬春季也存在降水pH值偏低的情况。

  • 适应scR脱硝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传热计算模型研究

    分类: 动力与电气工程 >> 工程热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工程热物理学报》

    摘要: 电厂烟气经SCR脱硝后,产生粘度大、腐蚀性强的硫酸氢钱,造成空预器堵塞和腐蚀,影响机组运行。针对SCR脱硝后回转式空预器运行环境的改变,在已有传热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回转式空预器的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可用于SCR脱硝后的空预器传热计算模型。考虑SCR脱硝后烟气成分变化以及温度对物性的影响,可准确计算得到SCR脱硝后回转式空预器内部温度场,为电厂配置SCR脱硝装置后回转式空预器的设计和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对两分仓和SCR脱硝前后三分仓回转式空预器实例计算以及和现场实验结果比较,表明本文提出的传热计算模型适用面广、计算精度高。

  • 基于DSSAT CERES-Wheat 模型的未来40 年冬小麦最适播期分析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林、牧、渔业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3-02-17 合作期刊: 《智慧农业(中英文)》

    摘要: 在适播期内播种是促进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管理技术。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提 高小麦高产优质主产区的冬小麦产量,本研究选取黄淮海和江淮地区作为研究区,并在研究区内选择3个代 表站点,利用DSSAT CERES-Wheat模型在基准时段和未来40年分别开展了4种典型浓度路径的温室气体排 放气候情景(RCPs)、51个播期处理的模型模拟试验,以明确未来冬小麦生育期内气候要素和最适播期变化 特征,定量分析采用最适播期管理措施对冬小麦的增产效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未来冬小麦生育期内气 候特征呈现暖干化的趋势; 冬小麦生育期天数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缩短天数在研究区地理空间上自北向南 递增; 最适播期随温度升高而推迟,在各时段、各情景下均随纬度减小而推迟; 相对于基准时段,3个站点 2030s时段的最适播期推迟最大天数分别自北向南递增5 d、8 d和13 d,2050s时段最适播期较2030s时段有 不同程度的推迟,且各站点以2050s 时段RCP8.5情景下的推迟天数最多; 采取最适播期播种的管理措施, 在3个站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应,黄淮海北片的增产效应最小,黄淮海南片和江淮地区增产幅度相对较 高,集中在2%~4%之间。因此,未来黄淮海和江淮地区可采取推迟播期、选择适播期的管理措施来应对气 候变暖情况,提高冬小麦产量。

  • 经桡动脉入路行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手术配合与护理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1-06

    摘要: 目的 总结经桡动脉入路(TRA)行脑血管介入治疗手术的配合和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25例经桡动脉入路行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手术配合和护理经验。护理人员术前完善患者评估、导管室常用药品和器械准备工作;术中积极配合完成导管留置、体位摆放、肝素化、微导管塑型等操作,同时加强术中并发症预防;术后完善穿刺点护理。结果 225例手术成功214例,末梢轻度肿胀16例,重度肿胀5例,无恶性并发症。结论 精准有效的术中配合是经桡动脉入路行脑血管介入治疗成功的有效保障。

  • 局部超亲水调控自然循环流动沸腾传热研究

    分类: 动力与电气工程 >> 工程热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7-03-22 合作期刊: 《工程热物理学报》

    摘要: 气液分层流动沸腾现象是水平加热管道内在低热流和流量条件下常见的现象,提高和改善气液分层流动沸腾换热对于改善换热设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建立蒸发段水平加热自然循环流动沸腾实验台,通过对加热功率为1000 W,长度为0.8 m,,内径为15.0mm的蒸发段内典型的气液分层区域(C-D区)沸腾表面进行局部超亲水修饰,研究局部超亲水修饰对自然循环系统内气液分层流动沸腾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局部超亲水表面处理方法可以有效改善传热特性,蒸发段各截面温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且各截面温度变化趋势趋于平缓;局部超亲水表面可以提高蒸发段平均传热系数159%,并且有效降低蒸发段热阻。

  • 科尔沁沙地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碳氮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6-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研究沙地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碳氮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分别于2011年、2013年和2015年8月中旬对流动、半固定、固定沙丘和草地进行植被调查,并测定植被—土壤系统的碳氮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 随着沙地退化植被的恢复,地上植物、凋落物和根系的C、N含量及C/N比波动变化,土壤(0~10 cm)C和N含量及C/N比显著增加(P <0.05)。(2)沙地4种生境上的地上植物、凋落物、根系、土壤的C、N含量及C/N比年际间变化显著(P <0.05)。(3) 沙地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地上植物、凋落物、土壤的C/N比与物种丰富度呈正线性关系(P <0.01)。沙地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优势植物演替导致植被—土壤系统中C、N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也在逐渐增强,而封育时间的增加能够促进沙地土壤中N的积累。

  • 土壤含水量对探地雷达探测植物根系构型精度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根系是评价植被生态服务功能的关键基础要素,但快速、精确、无损确定根系的测量技术和方法是目前生 态系统评估中的瓶颈。探地雷达是一种高效无损的地球物理学技术,可以在无损状态下获取土壤中的根系信息。 但是探地雷达检测和识别根系的精度受土壤含水量、根系含水量、根径大小、根系埋藏深度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 其在野外根系探测中适用性受限,为了探究土壤含水量对探地雷达探测根系精度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野外预埋根 系的控制实验,根据探地雷达波速、振幅和根点反射系数的变化,分析了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根点识别率及根点 距离均方根误差。 结果表明:(1)根系探测中,探地雷达波速和振幅是判断土壤含水量变化的重要参数;(2)随着 土壤含水量的增大,探地雷达波速减小,雷达振幅趋于平缓;(3)不同土层深度上随着根系直径的增大,探地雷达波 速增大,雷达振幅趋于激烈;(4)根点识别率与土壤含水量成负相关(P

  • 南美天胡荽及其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化感成分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采用种子萌发试验、气相色谱-质谱以及液相色谱-质谱物质鉴定的方法,通过分析南美天胡荽不同溶剂浸提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南美天胡荽植株以及根际土壤浸提液成分,探讨南美天胡荽对其他植物种子萌发是否具有影响以及筛选了影响其他植物的主要化学物质。结果表明:(1)南美天胡荽不同溶剂浸提物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种子萌发作用;(2)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下,南美天胡荽植株水浸提液中共鉴定35种物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5.2%)、10,15-十八烷二元酸(8.58%)、2,4-二叔丁基苯酚(6.81%)为主要物质;根际土壤水浸提液中共鉴定17种成分,油酸酰胺(26.47%)、正二十七烷(9.63%)、十六酸乙酯(4.83%)为主要物质;(3)液相色谱-质谱分析下,南美天胡荽植株水浸提液共鉴定109种,ESI+模式下,L-苯丙氨酸(3 483.99 ng·mg-1)、木犀草素(2 306.64 ng·mg-1)含量最大,ESI-模式下,右旋奎宁酸(21 827.71 ng·mg-1)、绿原酸(12 589.25 ng·mg-1)含量最大;根际土壤水浸提液中共鉴定93种成分,ESI+模式下,丁酸(7 660.53 ng·mg-1)、棕榈酰胺(3 200.36 ng·mg-1)含量最大,ESI-模式下,正二十八酸(18 605.35 ng·mg-1)、蔗糖(12 183.23 ng·mg-1)含量最大;(4)南美天胡荽的潜在化感物质主要为脂肪酸类、酰胺类、酯类、芳香酸类物质,而直接起化感作用的物质可能为丁酸、正二十八酸、羟基乙酸、油酸酰胺、棕榈酰胺、十六酸乙酯、苯甲酸,其中脂肪酸类物质输入可能来源于南美天胡荽、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酰胺类、酯类、芳香类物质则更可能来源于南美天胡荽植株。

  • 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林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8-25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林分密度对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下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不同林分密度刺槐林下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变化有助于黄土区植被恢复与森林生态功能的提升。以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探究6种林分密度(950株hm-2、1450株hm-2、1950株hm-2、2450株hm-2、2950株hm-2、3450株hm-2)条件下林下植物群落组成特征、生长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结果显示:(1)研究区林下植物共有39科65属77种,其中灌木16科29属36种,草本植物25科36属41种,灌木层物种数在林分密度为1950株hm-2时最多,草本层物种数在林分密度为2450株hm-2时最多。刺槐林下植物群落主要以蔷薇科(Rosaceae)、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的植物为主,随着林分密度增加,优势种由阳生、中生性物种向阴生性物种过渡。(2)刺槐林中灌木的高度、地上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在各林分密度间无明显差异(P>0.05),灌草群落总盖度变化较小。(3)随着刺槐林分密度的增加,灌木层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林分密度为1950株hm-2时最大,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呈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草本层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林分密度为2450株hm-2时最大,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在林分密度为1950株hm-2时达到最大。(4)不同密度的刺槐林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相似度达中等相似以上。林分密度为1950~2450株hm-2时,刺槐林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最佳,有利于其生态功能的提高与可持续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