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基于断层融合技术对骨折术后骨痂显示的对照观察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分子影像学杂志》

    摘要: 目的观察X线断层融合技术与数字摄影在骨折术后愈合进程中骨痴显示的差异。方法54例骨折术后患者,分别于术后2周、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均行数字摄影和X线断层融合技术成像,对比两种检查方法获得的图像并作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54例患者中,X线断层融合技术和数字摄影两种方法所获得图像对骨痴的显示情况在术后2周显示率分别为3.7%和14.81%,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个月显示率分别为38.89%和77.78%,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2个月显示率分别为66.67%和87.04%,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显示率分别为88.89%和94.44%,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X线断层融合技术对骨折术后早期骨痴显示具有重要的价值,较X线平片具有明显优势。

  • 股骨颈骨折的多层螺旋CT与临床分析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分子影像学杂志》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股骨颈骨折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10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多层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结果 股骨颈骨折头下型16例,经颈型24例,基底型62例;Garden Ⅰ型骨折18例,Garden Ⅱ型骨折59例,Garden Ⅲ型骨折19例,Garden IV型6例。3例股骨颈骨折继发缺血性坏死。 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全面、准确地诊断股骨颈骨折,对患者治疗方法选择、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 原发性肠淋巴瘤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8-01-25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肠淋巴瘤(PIL)的18F-氟代葡萄糖(FDG)PET/C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2005年1月~2016年1月间 23例原发性肠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18F-FDG PET/CT资料,对病灶的分布、形态、代谢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23例 PIL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与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EATL)为主要病理学类型,分别占47.8%和43.4%。回肠、 回盲部及升结肠为PIL常见发病部位,共占57.0%。所有42个肠道病灶均呈18F-FDG浓聚,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15.2±8.1 (3.6~33.7),其中DLBCL组与EATL组间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851, P=0.073)。肠壁呈弥漫性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增厚 是PIL肠道病灶的主要形态学表现,DLBCL组与EATL组在肠道病灶形态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6, P=0.514)。 26.2%的患者存在病灶处肠腔瘤样扩张,DLBCL组其发生率高于EATL组(χ2=8.101, P=0.004)。56.5%患者存在腹部淋巴结侵 犯, 30.4%见少量腹腔积液。结论 原发性肠淋巴瘤在18F-FDG PET/CT显像上具有一定特点,同时, 18F-FDG PET/CT是检测原 发性肠淋巴瘤的肠内外病灶并显示该病影像学征象的灵敏影像学技术,对该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分子影像学杂志》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搜集55例临床拟诊急性阑尾炎的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扫描及多平面容积重组图像后处理,总结分析其CT表现,比较重建图像与未重建图像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各种征象显示率。结果 55例拟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手术病理确诊50例,右侧卵巢囊肿1例,右侧输尿管下段结石1例,胆囊炎1例,结肠肿瘤1例,盆腔炎1例。重建后的阑尾全程显示率(100% vs 80%)、管壁增厚显示率(92% vs 70%)以及回盲部肠壁增厚显示率(50% vs 26%)均高于未重建图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排螺旋CT结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能使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准确性明显提高,对阑尾炎以及其他病变的诊断快速、准确,值得临床应用。

  • 血管生成、图像融合法容积重建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价值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分子影像学杂志》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生成、图像融合法容积重建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价值。方法采用16排螺旋CT进行头部容积扫描,利用“血管生长”及“图像融合”法对25例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图像进行容积再现三维重建,分析出血性脑血管病变CTA的影像表现,评价其在出血性脑血管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优势和不足。结果25例患者MSCT发现动脉瘤18例,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动静脉畸型(AVM)3例,显示畸形血管团的部位、大小、供血动脉来源,引流静脉的分支情况,空间立体结构清晰;静脉性血管畸形(CCVM)2例,不仅显示病灶特有的“海蛇头”征,而且完整地显示颅内静脉畸形的组成及引流静脉全程的三维影像;烟雾病1例,MSCT显示颈内动脉远段闭塞及近段Willis环血管渐进性狭窄,脑底部异常血管网形成;不明原因1例。结论多排螺旋CT采用血管生成、图像融合法进行脑内血管容积重现,能安全、可靠、快速、无创清晰显示脑血管病变,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正逐渐代替或部分代替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可作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 腹部X线平片和CT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比较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分子影像学杂志》

    摘要: 目的探讨腹部X线平片和CT对肠梗阻诊断应用价值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32例经手术治疗确诊肠梗阻病人,行腹部平片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两种方法在诊断肠梗阻的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本组32例肠梗阻患者,腹部平片确诊24例诊断准确率81.25 % , CT确诊30例诊断准确率93.75 %;腹部平片确诊肠梗阻病因17例诊断准确率53.13%,CT确诊28例诊断准确率87.50%;绞窄性肠梗阻5例,腹部平片确诊1例诊断准确率20% , CT确诊4例诊断准确率80%。结论CT检查在诊断肠梗阻的有无、梗阻的部位、原因与是否为绞窄性梗阻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螺旋CT诊断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报告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分子影像学杂志》

    摘要: 目的 分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CT影像表现,提高对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东大螺旋CT 平扫、增强扫描、延迟扫描,分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平扫、增强扫描、延迟扫描的影像图像。结果 肝脏弥漫性低密度病灶,边界欠清晰,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延迟扫描病灶中央部有结节样强化,边缘始终无强化。结论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多分布在肝包膜下,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有肝包膜凹陷征,有病灶融合征象。无明显边缘强化,未见有钙化征象,螺旋CT检查有它独有的影像表现。

  •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分子影像学杂志》

    摘要: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RO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 CT平扫8 例 RO 均为单侧、单发,呈类圆形 4 例,分叶状 4 例,均突出肾轮廓外。8 例肿瘤实质部分 CT 值约 22~36 Hu,平均 31 Hu。增强扫描8例均为富血供,皮髓质期肿瘤实质CT值103~187 Hu,平均强化幅度较平扫上升94 Hu。实质期强化减低,CT值82~151hu,平均强化幅度较平扫上升 74 Hu。排泄期稍下降,CT 值 86~117 Hu,排泄期平均强化幅度较平扫上升 70 Hu。2 例肿瘤见星状瘢痕,2例节段性强化逆转,1例轮辐状强化,1例肿瘤内出血、1例点状钙化,1例少量脂肪。结论 当CT平扫表现类圆形或分叶状突出肾轮廓外的等、低密度影,增强表现富血供,皮髓质期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肿瘤实质明显强化,实质期、排泄早期不同程度的下降,皮髓质期肿瘤内不均匀强化的低密度区,在实质期、排泄期逐渐减小或消失,呈进行性填充,同时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无瘤栓,肾门及腹主动脉旁未见肿大淋巴结,肾嗜酸细胞腺瘤是可供选择的鉴别诊断之一。

  •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发纵隔气肿8例影像学及临床特点分析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4-04-1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影像学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胸膜下磨玻璃影、斑片状高密度影、实变影等,合并纵隔气肿者并不多见。大量气肿形成可严重影响呼吸及循环功能,导致明显喘憋、低氧血症,需积极处理。目的 分析并总结儿童 COVID-19 并发纵隔气肿的影像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22-12-01—2023-01-30 在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儿科住院的 8 例 COVID-19 并发纵隔气肿的患儿年龄、性别、影像学、临床特点及诊疗情况。结果 8 例患儿年龄 3 岁 7 个月 ~12 岁,男女比 3 ∶ 5,高分辨率 CT(HRCT)均显示双肺感染合并纵隔气肿。气肿多同时累及颈部及胸壁。肺部表现多种多样:胸膜下磨玻璃影、实变、树芽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支气管壁增厚及网格征等,未见大片实变及“白肺”。1 例患儿合并少量胸腔积液。临床表现除有发热、咳嗽外,均有明显气促,肺部听诊干湿啰音可不显著。4 例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1 例合并卡他布兰汉菌感染。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者应用阿奇霉素,合并卡他布兰汉菌感染者给予头孢噻肟治疗。8 例患儿均给予氧疗。1 例患儿白细胞总数及超敏 -C 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明显气急,低氧血症,常规治疗无好转,给予有创呼吸机治疗 3 d 后好转撤机。5 例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3 例使用糖皮质激素。1 周后复查胸部 CT,纵隔气肿均完全吸收,肺部病灶明显好转。结论 COVID-19 并发纵隔气肿者多为学龄前期或学龄期儿童,婴幼儿少见。可同时合并颈部及胸壁积气。肺部病变可累及间质或实质、双肺均受累,表现形式多样。起病多有明显气急,积极氧疗。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同时超敏 -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者,要严密关注呼吸情况,积极使用 IVIG,适时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采用呼吸机人工辅助通气。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中后期用18F-FDA PET/CT显像预测预后是否优于化疗中期?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在化疗中期和中后期进行18F-FDG PET/CT显像判断预后的价值差异。方法DLBCL初诊患者142例,于标准化疗第3-4个疗程结束进行首次18F-FDG PET/CT评价为化疗中期组,于标准化疗5-8个疗程结束进行首次PET/CT评价者为化疗中后期组,两组各有71例,首次PET/CT显像结果记录为阴性和阳性。所有患者随访18-114个月(平均28.73个月),根据随访结果计算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 ),比较化疗中期组与中后期组患者首次18F-FDG PET/CT显像结果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化疗中期组18F-FDG PET/CT显像阴性和阳性率分别为63.4% ,36.6%,化疗中后期组PET/CT显像阴性和阳性率分别为66.2% , 33.8%,两组PET/CT显像阴性率及阳性率无明显差异(才=12.423,P>0.05)} PFS比较,化疗中期组首次18F-FDG PET/CT显像阴性和阳性者PFS分别为63.56和19.23个月((P=0.000),化疗中后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阴性和阳性者的PFS分别为65.78和24.32个月(P=0.000 )。化疗中期组和中后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阴性者PFS时间无显著性差异(63.56 vs 65.78个月,P=0.613);化疗中期组和中后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阳性者PFS时间也无显著性差异(19.23 vs 24.32个月,P=0.274) } PFS率比较,化疗中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阴性和阳性者PFS率分别为73.3% ,15.4% (χ2=12.423, P=0.000);化疗中后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阴性和阳性者PFS率分别为74.5% ,16.7% (χ2=12.423, P=0.000)化疗中期组和中后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阴性者的PFS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73.3% vs74.5%,P=0.613);化疗中期和中后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阳性者的PFS率也无显著统计学差异(15.4% vs 16.7%,P=0.274)。结论DLBCL在化疗中期和化疗中后期进行18F-FDG PET/CT显像均可较好地判断预后,在化疗中后期行PET/CT显像判断预后并不优于化疗中期,因此在化疗中期行18F-FDG PET/CT进行预测预后是合适的,不必延后到化疗中后期。

  • 99Tcm-MIBI SPECT/CT及18F-FDG SPECT/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效能比较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27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 比较 99 Tc m -MIBI SPECT/CT及 18 F-FDG 符合线路SPECT/CT两种显像方法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效能,为中低收入患者寻找更为经济有效的检查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 18 F-FDG 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36例和经 99 Tc m -MIBI SPECT/CT显像52例,共88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根据病理或随访(>2年)结果将其分为恶性组和良性组。比较良恶性病灶组间差异、并采用ROC曲线评价不同本底鉴别诊断良恶性病灶效能。病灶大小和病理学分级与L/N比值关系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8 F-FDG 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及 99 Tc m -MIBI SPECT/CT显像的良恶性组L/N比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0.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5)。所对应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6.92%(20/26)、100%(10/10)和80.77%(21/26),88.46%(23/26)。病灶直径≤2 cm的孤立性肺结节经 18 F-FDG 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及 99 Tc m -MIBI SPECT/CT显像的L/N比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00及0.90(P=0.746),2 cm<病灶直径≤3 cm的孤立性肺结节经 18 F-FDG 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及 99 Tc m -MIBISPECT/CT显像的L/N比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及0.89(P<0.001)。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检查方式恶性病灶病理分级与 病灶L/N比值无相关性(P为0.771及0.077),99 Tc m -MIBI SPECT/CT显像病灶大小与病灶L/N比值亦无相关性(P=0.516),18 F-FDG 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病灶大小与L/N比值有相关性(P=0.016)。 结论 对于2 cm以上的孤立性肺结节 99 Tc m -MIBISPECT/CT显像的诊断效能显著高于 18 F-FDG 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可作为中低收入患者临床鉴别良恶性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