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毛果巴豆枝叶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9-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研究毛果巴豆枝叶中的化学成分,本实验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HPLC等多种色谱相结合的方法,对毛果巴豆枝叶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从中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并结合文献比对,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β-hydroxyteucvidin acetate(1),2β-hydroxyteucvidin(2),crotoeurin B(3),山奈酚-3-O-(6″-O-顺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奈酚-3-O-(6″-O-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5),栗苷A(6),cerevisterol(7),尿嘧啶(8)。化合物2-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

  • 圆叶牵牛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圆叶牵牛植物资源丰富但全草少有研究,对其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认识很有必要。本文对采自云南大理的圆叶牵牛干燥全草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 75%乙醇冷浸提取,浸膏以水分散,依次以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RP-18 等多种材料柱层析结合重结晶等方法,从圆叶牵牛醇提物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 12个单体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学技术分别鉴定为木栓酮(1),β-木栓醇(2),β-香树脂醇(3),α-香树脂醇(4),6β-羟基豆甾-4-烯-3-酮(5),胡萝卜苷(6),β-谷甾醇(7),豆甾醇(8),7-羟基香豆素(9),对香豆酸-对羟基苯乙醇酯(10),山奈酚香豆酰基葡萄吡喃糖苷(11),单棕榈酸甘油酯(12)。化合物 2-5、10-12 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甘蔗茎叶的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研究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茎叶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对甘蔗茎叶,以甲醇提取,提取物采用柱色谱(SiO2、Sephadex LH-20、Rp-18) 进行分离纯化,根据质谱和核磁共振技术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通过􀀁DPPH 法测定化合物的清除自由基能力。结果表明:(1) 从甘蔗茎叶部位共分离鉴定􀀁22 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醛(1),对甲氧基桂皮酸(2),􀀁4-甲氧基苯甲醛(3),香草醛(4),4-羟基肉桂酸甲酯(5),对羟基苯甲酸(6),(2-羟基苯基)(苯基)甲酮(7),对甲基苯甲酸(8),咖啡酸甲酯(9),乌头酸􀀁A (10),乌头酸􀀁E (11),5-O-二甲氧基肉桂酰基奎尼酸(12),槲皮素(13),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苷(14),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15),硫代二丙酸双十八烷基酯(16),α-conidendrin (17),rel-(2α,3β)-7-O-methylcedrusin(18),3-O-阿魏酰奎宁酸甲酯(19),木犀草素(20),(5S,6S)-5,6-dihydro-3,8,10-trihydroxy-5-(4-hydroxy-3-methoxyphenyl)-6-hydroxymethyl-2, 4-dimethoxy-7H-benzo[c]xanthen-7-one) (21) 和5-O-阿魏酰奎宁酸甲酯(22),其中化合物2-3,7-11,14-19,21-2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 通过DPPH法对含量大的15个化合物(1-9,11-16) 进行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筛选,其中化合物12 (5-O-二甲氧基肉桂酰基奎尼酸) 显示了较好的抗氧化活性(IC50值为49.58 μg·mL-1)。该研究丰富了甘蔗抗氧化活性物质基础,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星刺卫矛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采用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液相HPLC等色谱技术对卫矛科卫矛属植物星刺卫矛(Euonymus actinocarpu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星刺卫矛地上部分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根据其理化常数和波谱(ESI-MS、1H-NMR、13C-NMR)数据鉴定结构为羽扇豆醇(lupeol,1),蒲公英萜醇(taraxerol,2),表木栓醇(epifriedelinol,3),槐二醇(sophoradiol,4),蒲公英萜酮(taraxerone,5),高粱醇(sorghumol,6),羽扇豆醇乙酸酯(lupeol acetate,7),木栓酮(friedelin,8),β-谷甾醇(β-sitosterol,9),胡萝卜苷(daucosterol,10)。星刺卫矛地上部分主要含有三萜和甾体类成分,其中三萜类型以木栓烷型、齐墩果烷型和羽扇豆烷型骨架为主,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星刺卫矛中分离得到,研究结果增加了对星刺卫矛物质基础认识。

  • 黔产大青木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大青木(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是苗族地区常用的药用植物,为研究黔产大青 木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该文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反相柱色谱、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 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大青木 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并 根据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结构,采用 MTT 法评价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从大青木中分 离得到 18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栓酮(1)、α-amyrin palmitate(2)、Sambuculin A(3)、 22-dehydroclerosterol(4)、Isopetasin(5)、Taraxasteryl palmitate(6)、豆甾醇(7)、 22-dehydroclerosterol-3-O-β-D-(6'-O-margaroyl)-glucopyranoside(8)、3-O-β-Dgalactopyranosyl-( 24β)-ethylcholesta-5,22,25-trien(9)、肉苁蓉苷 D(10)、Tortoside F(11)、 Balanophonin(12)、木犀草苷(13)、类叶升麻苷(14)、木犀草素(15)、Acantrifoside E(16)、Trichotomside B(17)、肉苁蓉苷 C(18),其中化合物 2-3,5-6,8-13,16-18 为首次从大青木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 13 对乳房链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该研究丰富了大青木化学成分,为其在抗奶牛乳房炎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 婆婆纳抗黑色素瘤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明确婆婆纳(Veronica didyma Tenore)抗黑色素瘤活性部位及物质基础,该文采用 CCK8 法评价了婆婆纳乙醇提取物四个萃取部位(石油醚层、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水层)、 乙醇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对黑色素瘤细胞株(B16 和A375)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利用植 物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对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离纯化研究。结果表明:(1)乙 酸乙酯萃取部位(PPNE)较其他样品有更好的抑制B16 和A375 细胞增殖的作用,其IC50 值分别为0.177 mg·mL-1(B16)、2.826 mg·mL-1(A375)。(2)从活性部位PPNE 中得到 7 个单体化合物,即对羟基苯甲醛(1)、胡黄连苷II(2)、isoscutellarein 7 - O - (6''' - Oacetyl) - β - allopyranosyl (1'''→2'') - β - glucopyranoside(3)、3' - hydroxyl - 4' - O - methylisoscutellarein 7 - O - [6''' - O - acetyl - β - D - allopyranosyl - (1→2) - β - D - Glucopyranoside(4)、6 - O - veratroylcatalposide(5)、Veronicoside(6)、isoscutellarein 4' - methyl ether 7 - O - (6''' - O - acetyl) - ballopyranosyl (1'''→2'') - β - glucopyranoside(7),7 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 分离得到,HPLC 分析显示这7 个化合物是PPNE 的较大量成分。除化合物1 外,其他6 个 单体化合物均有较好的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作用,该文首次报道了化合物3、4、7 的抗 黑色素瘤活性。婆婆纳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PPNE)为其抗黑色素瘤活性部位,环烯醚萜 类化合物2、5、6 和黄酮类化合物3、4、7 可能为PPNE 抗黑色素瘤的活性基础。该研究结 果为合理利用其资源奠定了科学基础。

  • 山豆根正丁醇部位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5-1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的干燥根和根茎,常用于治疗咽喉部感染性疾病,其大极性提取物已经报道了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潜力,为了深入探究山豆根大极性抗菌活性成分,该文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分离纯化方法对山豆根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开展了单体成分抗细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和真菌(白色念珠菌)的活性评价。结果表明:从山豆根正丁醇部位中共分离鉴定得到10 个化合物,分别为2',4',7-trihydroxy-6,8-bis(3-methyl-2-butenyl)flavanone (1)、染料木苷(2)、2-(2',4'-二羟基苯基)-5,6-二氧亚甲基苯并呋喃(3)、maltol-β-D-glucopyranoside (4)、leonuriside A (5)、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6)、光甘草酚(7)、2-(2',4'-dihydroxy-phenyl)-8,8-dimethyl-10-(3-methyl-2-butenyl)-8H-pyrano[2,3-d]chroman-4-one (8)、氧化苦参碱(9)、番石榴酸(10),其中化合物4-6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3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化合物2对绿脓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15.6 μg·mL-1,化合物3对白色念珠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均为31.3 μg·mL-1。

  • 桂枝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桂枝是临床常用中药,本课题组前期发现桂枝乙醇提取物具有抑制程序性细胞坏死的生理活性。为进一步阐明桂枝的化学成分,更好地开发利用桂枝药用资源,该文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 柱层析,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方法对桂枝􀀁75%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研究。此次报道从中得到的􀀁13 个单体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经波谱数据分析及文献对照鉴定为脱落酸(1)、蚱蜢酮(2)、2,3-二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3)、赤型-1,2,3-三羟基苯丙烷(4)、1-苯基-1,3-丙二醇(5)、香豆素(6)、肉桂酸(7)、对羟基肉桂酸(8)、邻羟基肉桂酸(9)、邻甲氧基肉桂酸(10)、肉桂醛(11)、阿魏酸(12)、咖啡酸乙酯(13)。其中􀀁1~5、􀀁12 和􀀁13 为首次从桂枝中分离得到。

  • 鹧鸪花中一个新的木脂素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明确鹧鸪花枝叶的化学物质基础,该文采用硅胶柱色谱、MCI、C18、Sephadex LH-20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1)从鹧鸪花枝叶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richiconnarone A(1),3β, 21-dihydroxy-24-methylenecycloartane(2),3-Oxo-threo-23, 24, 25-trihydroxytirucall-7-ene(3),16-dehydeoxy-23β-hydroxymeliasenin F(4),ergost-5, 24(28)-diene-3β, 23S-diol(5),7α-羟基谷甾醇(6);(2)化合物1为新的木脂素,2-4为三萜化合物,5和6为甾体化合物,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该研究为鹧鸪花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山豆根地上部分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成分筛选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壮药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的干燥根和根茎,是非常重 要的广西道地药材。为了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山豆根的地上部分,阐明其化学物质基础,该 研究采用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方法对山豆根地上部分进行了系统分离,并通过现代波谱学方法 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同时测试了单体化合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 结果表明:(1)从山豆根地上部分分离得到 10 个化合物,分别为水杨酸(1)、对羟基苯 甲酸(2)、木犀草素(3)、8-异戊烯基山萘酚(4)、槲皮素(5)、大豆素(6)、芒柄 花素-7-O-葡萄糖苷(7)、刺芒柄花素(8)、鸢尾黄素(9)、金雀异黄素(10),所有化 合物均首次从山豆根的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2)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试验测试结果表明 化合物 4、7 和 9 对酪氨酸酶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 4 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最 强,IC50 值为(1.58 ± 0.31) × 10-5 mol·L-1。该研究丰富了山豆根地上部分的化学物质基础及其 生物活性,为山豆根非药用部位的深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 甘蔗叶乙酸乙酯部位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甘蔗是糖类加工产业主要的经济作物,甘蔗叶作为广西特色瑶药,在广西民间及瑶 族地区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本课题组前期发现甘蔗叶乙酸乙酯部位具有抗肿瘤活性,为 了进一步明确其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为日后甘蔗叶乙酸乙酯部分的进一步开发提供 依据,该文采用硅胶柱色谱 Sephadex LH-20 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纯化 方法对甘蔗叶乙酸乙酯部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甘蔗叶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并鉴定 了 20 个化合物,分别为原儿茶醛(1)、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2)、3, 4-二羟基苯甲酸 (3)、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4)、对羟基苯甲酸(5)、对羟基苯甲醛(6)、对羟基 肉桂酸(7)、丁香酸(8)3, 5-二甲氧基对苯二酚(9)、1-hydroxybenzoyl-4-O-α-Lrhamnopyranoside( 10)、对羟基苯甲酸-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1)、槲皮素(12)、小 麦黄素(13)、异柽柳素(14)、异鼠李素(15)、5, 3', 4'-三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 ( 16 ) 、 7-O- 甲 基 圣 草 酚 ( 17 ) 、 ((E)4-(1S,3R,4R)-1-hydroxy-4,5,5-trimethyl-7- oxabicyclo[4.1.0]heptan-1-yl)but-1-en-3-o-ne(18)、blumenol A(19)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 (20)。其中化合物 1-4、6、9-11、13-16、18 和 20 为首次从甘蔗叶中分离得到。

  • 猫须草抗炎活性成分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研究猫须草(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抗炎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利用硅胶、MCI 柱色谱以及􀀁HPLC 等分离技术,对猫须草抗炎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和文献比对鉴定化合物结构;利用􀀁LPS 诱导的􀀁RAW264.7 巨噬细胞炎症模型进行抗炎活性评价。结果表明:(1)从猫须草抗炎活性部位分离得到􀀁10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泡桐素(1)、鼠尾草素(2)、对苯二甲酸二辛酯(3)、N-(N-苯甲酰基-L-苯丙酰基)-L-苯基丙醇(4)、fragransin B1(5)、6,7,8,4'-四甲氧基黄酮(6)、N-反式-阿魏酰酪胺(7)、􀀁N-顺式-阿魏酰酪胺(8)、trans-N-cinnamoyltyramine(9)、新海胆灵A(10),其中化合物􀀁1、􀀁4、8-10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抗炎结果显示,猫须草抗炎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中低极性部位,从中分离得到的大部分化合物显示出一定的􀀁NO 生成抑制活性,其中酰胺类成分(7-9)均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表明该类成分是猫须草抗炎作用的主要成分之一。该研究丰富了猫须草抗炎物质基础,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西印度醋栗的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西印度醋栗为大戟科叶下珠属常绿灌木或乔木,主产泰国、越南、缅甸、老挝等地,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和元江有引种栽培。该植物果实可食用,枝叶、根茎、果实等在东南亚各国被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哮喘、糖尿病、皮炎、发烧、天花等,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等地区亦用其叶做蔬菜食用。有关其化学和药理活性研究,主要集中于根、茎和枝叶。根、茎主要含倍半萜、二萜和三萜,枝叶则主要为黄酮类成分。部分化合物显示有显著的抗乙肝病毒、抗菌、抗炎、保肝和降压等活性,其中,多个降没药烷型倍半萜对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和 e抗原(HBeAg)的 IC50 值为 0.8~36 mol·L-1,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倍半萜结构中 C-5 位的缩酮和C-13 位的糖基取代可能对抗 HBsAg 和 HBeAg 的选择性有贡献。本文综述 1966—2020 年西印度醋栗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为该植物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

  • 南丹参三萜类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5-2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对南丹参根中三萜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95%乙醇浸泡提取,依次应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MCI、硅胶柱色谱、ODS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南丹参根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1)、2α,烯-28-乌苏酸(6)、2α,3β,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7)、psiguanin A(8)、正十六烷酸(9)。化合物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3α-二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2)、乌苏酸(3)、2α, 3α-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4)、2α,3β-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5)、2α,3β,19α-三羟基-12-

  • 黔产剑叶凤尾蕨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6-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研究剑叶凤尾蕨( Pteris ensiformis )的化学成分。 该文 选用硅胶、凝 胶、 MCI 、C18 等柱色谱进行 分离纯化 ,结合 1H-NMR 、13 C-NMR 、MS 、IR 等波 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 ;通过 MTS 和 APTT 、PT 以及 TT 等方法对所分离得到 的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抗肿瘤和抗凝血活性筛选。结果表明: :(1)从剑叶凤尾 蕨中分离得到 15 个化合物,分别为 2-羟基 -乙酰基吡咯 (1)、N-(3 -羧丙基 )-2-乙酰基吡咯 (2)、3-羟基 -2-甲基吡啶( 3)、 N-甲基羟胺( 4)、 pterosin S 13 13-O- glucoside (5)、 obtupterosin C C(6)、 entent-11 -hydroxyhydroxy-15 -oxokauranoxokauran-19 -oic acid acid(7)、 entent-11 -hydroxyhydroxy-15 -oxokauroxokaur-16 -en -19 -oic acid acid(8)、 -谷甾醇( 9)、 entent-11 -hydroxyhydroxy-15 -oxo -kaurkaur-16 -en -19 -oic acid acid-O-glucopyranosideglucopyranoside(10 )、 5, 5' 5'-二 丁氧基 -2, 2' -双环呋喃( 11)、 5, 5' -二 (2 -乙基 -己氧基 )-2, 2' -双环呋喃( 12 )、黑 麦草内酯( 13)、丁二酸 14 )、富马酸 15 )。 化合物 1为新的吡咯生物碱类 天然产物, 化合物 1-7、10 -15 为首次从剑叶凤尾蕨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3、4为首次从凤尾蕨属 植物 中分离得到 ;(2)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化合物 1、2、3、5、 6、10 在浓度为 40 mol/L 时对肿瘤细胞 HL -60 、A549 、SMMCSMMC-7721 、MDA -MB -231 及 SW480 的体外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样品浓度为 2.0 m mol/L 时,化合物 1、2、 3、6对 APTT 有缩短作用,化合物 1、5、6对 PT 有延长作用。该研究结果丰富 了黔产剑叶凤尾蕨 的化学成分,为 抗肿瘤 药

  • 北豆根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9-0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北豆根,防己科蝙蝠葛( Menispermum dauricum )的干燥根茎,是重要的中药材。为了阐明北豆根 药效物质基础,为药用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有效的参考,对其甲醇浸提物进行系统分离和结构鉴定, 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体外抗炎活性筛选。该研究利用硅胶柱层析、大孔吸附树脂及高压制备 HPLC 等色 谱技术对北豆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采用 NMR 等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测定化 合物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 RAW264.7 释放 NO 和 IL-6 炎症因子的含量评价其抗炎活性。结 果表明:(1)从北豆根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 15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醛(1)、香草酸(2)、 丁香醛(3)、2-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4)、对羟基苯乙酸甲酯(5)、2-(4-羟 苯基)-硝基乙烷(6)、对羟基苯乙腈(7)、邻苯二甲酸二丁酯(8)、fragransin B2(9)、 7-hydroxy-3,6-dimethoxy-1,4-phenanthraquinone(10)、棕榈酸(11)、花生酸(12)、β-谷甾醇(13)、 β-豆甾醇(14)、胡萝卜苷(15)。其中,化合物4 -7、9、12 为首次从防己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 物1、3-11、14 为首次从蝙蝠葛属中分离得到。上述化合物包括苯酚类、木脂素类、菲醌类、脂肪酸类 及甾醇类,极大丰富了北豆根的化学多样性。(2)化合物12 在25 和50 μg·mL﹣1 浓度下可以显著抑制 LPS 诱导的RAW264.7 细胞NO 和IL-6 的释放,具有潜在的抗炎作用。

  • 椿根皮的及抑菌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寻椿根皮抑菌的物质基础,该文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 等对椿根皮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采用流式细胞法测试化合物的抑菌活性,以卡那霉素为对照组。结果表明:从椿根皮中分得到􀀁22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leuchiol (1)、withastramonolide (2)、7-ketositosterol (3)、白桦酯醇(4)、桦木酸甲酯(5)、1, 2, 4-trimethoxybenzene (6)、顺丁烯二酸二甲酯(7)、sonderianol (8)、dibutylphthalate (9)、pinoresinol (10)、对羟基苯甲酸乙酯(11)、avenalumic acid methyl ester (12)、5,3'-dihydroxy-3,7,4'-trimethoxy-flavone (13)、spathulenol (14)、2-甲基-5-丙基酮-7-羟基色原酮(15)、7,4'-dihydroxyflavone (16)、annphenone (17)、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18)、5,3',4'-三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1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0)、4-O-甲基没食子酸(21)、对苯二甲酸二辛酯(22)。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椿根皮中分离得到。抑菌活性测试显示化合物􀀁2 对绿脓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化合物􀀁3 对枯草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化合物􀀁8 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化合物􀀁17 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2 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于卡那霉素无显著差异(P>0.05)。

  • 茎花山柚叶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研究特色植物茎花山柚(Champereia manillana var. longistaminea)叶中的化学成分,该文采用硅胶柱层析(CC)、薄层色谱(TLC)、葡聚糖凝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反相硅胶(RP-18)柱层析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茎花山柚叶乙醇浸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了6个单体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和高分辨质谱(HR-ESI-MS)数据,并结合文献数据对比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6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蒲公英赛醇(1),吲哚-3-甲酸(2),(24R)-环菠萝蜜烷-3β,24,25-三萜(3),(24R,S)-3β-24,31-环氧-24-甲基环烷(4),1-O-亚麻酰基-3-O-β-D-吡喃半乳糖基-sn-丙三醇(5),长烷基链甘油单酯(6),其中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钩毛茜草蒽醌类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研究我国特有植物钩毛茜草(Rubia oncotricha)的化学成分,将钩毛茜草70 %乙 醇提取物采用硅胶、ODS、凝胶柱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并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 钩毛茜草中共分离了15 个蒽醌类化合物, 分别是 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6'-O-acetyl)-α-rhamnosyl(1→2)-β-glucoside (1) 、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α-rhamnosyl(1→2)-β-glucoside (2) 、 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3'-O-acetyl)-α-rhamnosyl(1→2)-β-glucoside (3) 、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β-glucoside (4) 、 1,3,6-trihydroxy-2-hydroxymethyl-9,10-anthraquinone-3-O-(6'-O-acetyl)-β-D-glucopyranoside (5)、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6'-O-acetyl)-β-D-glucopyranoside (6)、 大黄素甲醚-8-O-β-D- 葡萄糖苷(7) 、大黄素-8-O-β-D- 葡萄糖苷(8) 、 digiferruginol-11-O-β-gentiobioside (9) 、 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6'-O-acetyl)-β-D-xyl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 (10) 、6-hydroxyrubiadin (11) 、1,2- 二羟基蒽醌(12) 、大黄酚(13) 、 6-hydroxyxanthopurpurin (14)、1,3-二羟基蒽醌(15)。化合物7、8、14为首次从茜草属植物中 分离得到,化合物1~6、9、10、12、13为首次从该药材中分离得到。

  • 小果南烛三萜类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羊毛甾烷三萜是南烛属植物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为进一步研究该属植物功效物质基础,结合民族民间对小果南烛的应用实际,该文利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植物化学技术手段对该植物 95% 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综合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其化合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小果南烛的茎、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14 个三萜 及 其 皂 苷 , 分 别 鉴 定 为 mollic acid 3-O-α-L-arabinopyranoside (1) 、 mollic acid3-O-β-D-glucopyranoside (2)、cycloart-3,7-dihydroxy-24-en-28-oic acid (3)、白桦脂酸 (4)、1β,3α, 11α-trihydroxy-urs-12-ene (5)、 oleanderolide (6)、(Z)-马斯里酸-3-O-对香豆酸酯 (7)、木栓酮 (8)、坡模酸 (9)、2α, 3α-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 (10)、科罗索酸 (11)、齐墩果酸 (12)、熊果酸 (13)、委陵菜酸 (14)。其中化合物1-7 首次分离自南烛属植物,化合物8-11,14 为首次从小果南烛植物中分离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