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黑水虻虫粉对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黑水虻虫粉对生长猪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探索猪粪饲养的黑水虻虫粉替代豆粕的可行性。试验选取48头初始重为(33.00±1.00) kg的70日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含25‰黑水虻虫粉的试验饲粮。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生长猪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均没有显著变化(P>0.05);试验组生长猪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血清白球比(A/G)显著增加(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增加(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25‰黑水虻虫粉不影响生长猪的生长性能,可以替代生长猪基础饲粮中的部分豆粕。

  • 饲粮添加α–酮戊二酸对氮及钙、磷代谢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添加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AKG)对生长猪氮以及钙、磷代谢的影响。试验选用初始体重为(34.98±2.18) kg的健康三元杂交(杜×长×大)猪18头,按体重相近、性别比例相同原则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各组AKG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1%和2%。先进行为期14 d的饲养试验,观察生长性能;然后进行消化代谢试验,试验期为7 d,前5 d为预试期,后2 d为粪尿收集期(全收粪法)。结果表明:1)1%AKG添加组有改善35~45 kg生长猪生长性能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提高平均日增重(P=0.194 2)和平均日采食量(P=0.258 3),降低料重比(P=0.419 7)。2)随着AKG添加水平提高,尿氮含量有下降趋势(P=0.143 2),粪氮、总氮含量及总氮排放率极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在35~45 kg的生长猪饲粮中添加1%~2%AKG可有效降低机体氮、钙、磷排放,提高氮及钙、磷的利用率和日增重。

  • 饲粮蛋白质水平及纤维来源对盲肠液特性的影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蛋白质水平与纤维来源对生长猪盲肠液消化酶活性及水解能力的影响,为生长猪大肠消化液的模拟提供参考。试验一考察饲粮的蛋白质水平(饲粮1和饲粮2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9.03%和13.96%)对生长猪盲肠液组成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将12头在盲肠安装瘘管的生长猪按体重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预试期5 d,试验期10 d。试验二在试验一结束并经过10 d恢复期后考察饲粮的纤维来源(饲粮3:玉米-大豆皮饲粮;饲粮4:玉米-麦麸饲粮)对生长猪盲肠液组成的影响,试验设计同试验一。试验三在试验一和试验二获得猪盲肠食糜的基础上考察盲肠液的来源与底物对还原糖释放量的影响。采用4×8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盲肠液来源设4个处理,分别为试验猪饲喂饲粮1、饲粮2、饲粮3和饲粮4后收集的盲肠液;底物为8个处理包括饲粮1~饲粮4,2个玉米-豆粕饲粮(饲粮5和饲粮6)和饲喂饲粮5和饲粮6后获得的回肠冻干食糜。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1根消化管。结果表明:1)高蛋白质饲粮(饲粮1)与低蛋白质饲粮(饲粮2)相比显著降低猪盲肠食糜干物质含量(P≤0.05),饲粮蛋白质水平对盲肠液pH以及纤维素酶、木聚糖酶、葡聚糖酶、淀粉酶、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2)饲粮纤维来源对猪盲肠食糜干物质含量、pH以及纤维素酶、木聚糖酶、葡聚糖酶、淀粉酶、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3)盲肠液来源和底物对还原糖释放量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且两者对还原糖释放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盲肠液中水解酶活性高,饲粮纤维含量低,则盲肠液体外消化后还原糖释放量多。盲肠液中木聚糖酶、葡聚糖酶、中性蛋白酶及淀粉酶活性影响了对饲粮的消化能力,而木聚糖酶与淀粉酶活性影响了对回肠末端食糜的消化能力。由此表明,饲粮营养水平虽然对生长猪盲肠液中6种水解酶活性影响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但多种水解酶微小的差异叠加后引起了水解能力的差异。

  • 饲粮纤维素添加水平对磷标准消化率评定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研究通过2个试验探讨了饲粮纤维素添加水平对生长猪内源磷损失(EPL)和玉米-豆粕型饲粮中磷的标准回肠消化率(SID)、标准全肠道消化率(STTD)的影响。选用28头回肠末端安装了简单T型瘘管、平均体重为(25.1±2.0) kg的生长猪,按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4个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1饲喂4个纤维素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3%、6%和9%的无磷饲粮。试验2饲喂4个纤维素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3%、6%和9%的玉米-豆粕型饲粮。2个试验均包括5 d的预试期、2 d的粪样收集期(第6天和第7天)和2 d的食糜收集期(第8天和第9天)。以三氧化二铬作为指示剂测定生长猪EPL和磷的消化率。结果表明,生长猪全肠道EPL随饲粮纤维添加水平提高而线性降低(P<0.05);磷的表观回肠消化率(AID)、SID和STTD也随饲粮纤维素添加水平提高而线性降低(P<0.05或P<0.01)。根据以上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猪对无磷饲粮纤维素的适宜添加水平为3%~6%,而玉米-豆粕型饲粮建议不添加纤维素;饲粮纤维素添加水平显著影响生长猪EPL和玉米-豆粕型饲粮中磷消化率的测定(P<0.05)。

  • 不同高粱水平低粗蛋白质饲粮对生长性能、肉品质和血清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高粱水平低粗蛋白质(CP)饲粮对生长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和血清氨基酸浓度的影响。试验选取36头体重(30±7) kg的二元杂交(杜洛克×长白)生长猪,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猪。各组饲喂高粱和CP水平分别为0和18%(A组)、0和15%(B组)、20%和15%(C组)、50%和15%(D组)、80%和15%(E组)、50%和18%(F组)的试验饲粮。预试期6 d,正试期35 d。结果表明:1)饲粮CP水平降低3%的条件下,A组和B组之间、D组和F组之间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饲粮CP水平为18%的条件下,F组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A组(P<0.01),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A组(P<0.05)。在饲粮CP水平为15%的条件下,D和E组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B组(P<0.01),E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B组(P<0.05)。2)各组之间肉品质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3)饲粮CP水平降低3%的条件下,A组和B组之间前腔静脉、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血清氨基酸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在饲粮CP水平为15%的条件下,与B组相比,C、D、E组前腔静脉、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血清中必需氨基酸组氨酸浓度均降低,而前腔静脉中非必需氨基酸脯氨酸、丝氨酸、丙氨酸浓度升高,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血清中非必需氨基酸脯氨酸、丙氨酸浓度升高。由此可见,在饲粮CP水平为15%的条件下,20%~80%高粱水平都可以替代玉米成为生长猪能量饲料原料。

  • 饲粮粗纤维水平与采食时间对肠道食糜通过速度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纤维水平和采食时间对生长猪肠道各段食糜通过速度的影响,为体外模拟消化过程的设置提供生理学依据。试验采用2´2完全随机设计,饲粮粗纤维水平分别为3.39%和5.56%,采食时间分别08:00和16:00。选择体重(21.90±1.62) kg的大×长二元杂交去势公猪24头,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随机选择其中2组在十二指肠安装T型套管,另2组在回肠末端安装T型套管。测定饲粮中三氧化二铁在十二指肠、回肠末端及全消化道的出现与消失时间。结果表明:1)以食糜中指示剂颜色出现作为通过速度计时,饲粮粗纤维水平对食糜在十二指肠、回肠末端及全消化道的通过速度均有显著影响(P0.05),两者对食糜在十二指肠的通过速度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对全消化道通过速度有显著的交互效应(P<0.05)。与3.39%饲粮粗纤维水平相比,5.56%饲粮粗纤维水平使食糜的通过速度显著加快(P<0.05),08:00采食的食糜通过速度显著快于16:00采食的食糜通过速度(P<0.05)。由此可见,5.56%饲粮粗纤维水平能够提高食糜在猪消化道各段的通过速度;08:00采食的食糜通过速度高于16:00采食的食糜通过速度。

  • 饲粮添加功能性复合添加剂对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研究旨在考察饲粮中添加功能性复合添加剂对生长猪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20头平均体重为(21.06±1.98) kg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按体重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2个组,分别为普通饲粮组(对照组)和添加0.1%功能性复合添加剂饲粮组(添加剂组),每个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14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功能性复合添加剂显著提高了生长猪的平均日增重(ADG)(P<0.05),极显著提高了生长猪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P<0.01),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生长猪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和尿素氮(UN)含量(P<0.05或P<0.01),并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生长猪血液白细胞内与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相关的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IRAK1)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或P<0.01)。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功能性复合添加剂可以改善生长猪的生长性能,而这可能与其可提高机体蛋白质利用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 钩吻提取物对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盲肠菌群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钩吻提取物对生长猪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盲肠菌群的影响。选取56日龄生长猪75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钩吻醇提物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50、25 mg/kg钩吻醇提物的试验饲粮,钩吻酸提物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50 mg/kg钩吻酸提物的试验饲粮,试验期49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钩吻提取物对生长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显著提高了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了料重比(P<0.05),以添加100 mg/kg钩吻醇提物效果最佳;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100 mg/kg钩吻醇提物显著增加了空肠、回肠绒毛高度(P<0.05),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隐窝深度(P<0.05);投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饲粮添加钩吻提取物使空肠组织微绒毛更加均匀、整齐、致密,相邻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中间连接和桥粒等结构均结构清晰、完整;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50、100 mg/kg钩吻醇提物显著降低了盲肠中大肠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了盲肠中乳酸杆菌的数量(P<0.05)。由此可见,钩吻醇提物和钩吻酸提物均可改善生长猪肠道形态,调整盲肠菌群结果,提高生长猪的平均日增重,降低料重比,以100 mg/kg钩吻醇提物效果最佳。

  • 另一类畜禽饲粮配合方法:多配方平行设计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多配方平行设计是另一类畜禽饲粮配合方法,本研究旨在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动物饲料配方。采用不同组合的多配方平行设计同时配合了生长猪7个不同阶段猪群的饲粮,比较与分析饲粮单位价格、原料用量和养分含量。通过这种设计方法产生的49个生长猪饲粮配方的能量、钙、磷、粗蛋白质、氨基酸、总氮和矿物质的养分含量,都达到或超过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2012)提出的猪营养需要的推荐量,也满足最低成本的要求。实例表明,多配方平行设计能同时配合多个畜禽饲粮,并能在一个大的范围内选到更好的配方,应用于动物饲料配方设计具有实际可行性。

  • 体外模拟消化法优化饲粮非淀粉多糖酶谱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针对饲粮非淀粉多糖(NSP)酶的海量筛选工作和动物试验间的可比性差等问题,本研究探讨使用体外模拟法优化生长猪玉米-豆粕型饲粮和玉米-杂粕型饲粮的NSP酶谱。首先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研究NSP酶的添加水平与饲粮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的关系。在玉米-豆粕型饲粮和玉米-杂粕型饲粮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纤维素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α-半乳糖苷酶和果胶酶6种NSP酶,分析各NSP酶对饲粮IVDMD的作用效果。然后采用二次回归旋转正交组合试验设计,筛选2种饲粮中6种NSP酶的最佳酶谱。结果表明:1)6种NSP酶的添加水平与2种类型猪饲粮IVDMD之间存在二次曲线关系。2)α-半乳糖苷酶对玉米-豆粕型饲粮的IVDMD提升最高,达到了1.28%,木聚糖酶对玉米-杂粕型饲粮的IVDMD提升最高,达到了1.95%。3)玉米-豆粕型饲粮的最佳酶谱为:纤维素酶533.6 U/kg、木聚糖酶9 983.7 U/kg、β-葡聚糖酶1 014.4 U/kg、β-甘露聚糖酶4 080.6 U/kg、α-半乳糖苷酶251.6 U/kg和果胶酶107.3 U/kg。玉米-杂粕型饲粮的最佳酶谱为:纤维素酶960.0 U/kg、木聚糖酶17 177.6 U/kg、β-葡聚糖酶405.8 U/kg、β-甘露聚糖酶19 023.2 U/kg、α-半乳糖苷酶307.2 U/kg和果胶酶96.9 U/kg。4)优化后的酶谱使玉米-豆粕型饲粮的IVDMD提升了3.26%,使玉米-杂粕型饲粮的IVDMD提升了3.75%。由此可见,6种NSP酶联合使用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生长猪玉米-豆粕型饲粮和玉米-杂粕型饲粮的IVDMD。

  • 营养性复合添加剂饲喂模式对免疫功能和猪瘟抗体效价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营养性复合添加剂饲喂模式对生长猪免疫功能和猪瘟抗体效价的影响。选用体重(40.5±2.3) kg的健康“杜×长×大”生长猪24头,按体重相近、性别一致原则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第7天接种猪瘟疫苗,疫苗接种前7 d为试验前期,疫苗接种后28 d为试验后期,试验期共35 d。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试验前期、后期和全期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营养性复合添加剂。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全期饲喂营养性复合添加剂显著提高试验第21天生长猪血清猪瘟抗体滴度(P<0.05);全期组试验第28天生长猪血清猪瘟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前期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后期组和全期组显著降低了试验第21天生长猪全血CD3+数量(P<0.05);全期组试验第35天全血CD3+数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全期组显著提高了试验第21天和第35天生长猪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P<0.05);前期组或全期组显著提高了生长猪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P<0.05),而全期组显著降低了血清丙二醛含量(P<0.05)。综上所述,营养性复合添加剂的不同饲喂模式对生长猪猪瘟抗体水平、免疫球蛋白含量和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有差异,其中全期饲喂效果最佳。

  • 基础饲粮组成对磷酸氢钙和磷酸二氢钙中磷的全肠道真消化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生长猪基础饲粮组成对磷酸氢钙(DCP)和磷酸二氢钙(MCP)中磷的全肠道真消化率(TTTD)的影响。试验1选用10头平均体重为(30.4±1.8) kg的生长猪,按照10×8不完全拉丁方设计,分别饲喂含有5个DCP添加水平的玉米-豆粕型和含有5个DCP添加水平的小麦-豆粕型饲粮,进行8期消化试验;试验2选用10头平均体重为(30.9±1.5) kg的生长猪,按照10×8不完全拉丁方设计,分别饲喂含有5个MCP添加水平的玉米-豆粕型和含有5个MCP添加水平的小麦-豆粕型饲粮,进行8期消化试验。每期消化试验包括5 d的饲粮适应期和2 d的粪便收集期。结果表明:1)玉米-豆粕型饲粮的总粪磷排泄量极显著高于小麦-豆粕型饲粮(P<0.01),小麦-豆粕型饲粮的全肠道可消化磷含量和磷的表观全肠道消化率(ATTD)极显著高于玉米-豆粕型饲粮(P<0.01)。饲粮添加DCP和MCP线性增加总粪磷排泄量、全肠道可消化磷含量及磷的ATTD(P<0.01)。2)通过使用线性回归法,测得生长猪采食玉米-豆粕型和小麦-豆粕型饲粮对DCP中磷的TTTD分别为82.33%和82.88%,生长猪采食玉米-豆粕型和小麦-豆粕型饲粮对MCP中磷的TTTD分别为85.88%和84.62%。由此可见,生长猪基础饲粮组成对DCP和MCP中磷的TTTD无显著影响。

  • 棉籽粕膨化前后品质变化及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湿法挤压膨化加工对棉籽粕中营养物质、游离棉酚含量的影响,以及膨化棉籽粕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首先,采用牧羊56×2挤压膨化机和前期优化后的加工参数组合对棉籽粕进行膨化,对比测定棉籽粕和膨化棉籽粕的营养物质和游离棉酚含量的变化。然后,以棉籽粕和膨化棉籽粕为主要试验材料,选取80头体重为(28.78±3.09)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全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1组饲喂添加普通棉籽粕(生长期添加5%普通棉籽粕,育肥期添加10%普通棉籽粕)的饲粮,试验2组、试验3组、试验4组分别饲喂添加膨化棉籽粕(生长期分别添加5%、10%和15%膨化棉籽粕,育肥期分别添加10%、15%和20%膨化棉籽粕)的饲粮,各组饲粮中代谢能和粗蛋白质等营养水平均调配均衡。试验期13周(生长期6周,育肥期7周)。结果表明:1)挤压膨化处理对棉籽粕营养物质含量无明显影响,膨化棉籽粕总氨基酸含量和各个必需氨基酸含量略有升高,游离棉酚含量降低了87.85%。2)生长期,饲粮中添加5%膨化棉籽粕与相同含量的普通棉籽粕相比可提高生长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3)育肥期,各膨化棉籽粕组末均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与对照组和普通棉籽粕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全期试验2组和试验3组料重比显著低于试验1组(P0.05),各膨化棉籽粕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试验1组(P<0.05);试验3组和试验4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1组(P<0.05),且随着膨化棉籽粕添加量的增加,粗脂肪表观消化率逐渐升高。饲粮中添加适量的膨化棉籽粕比起添加棉籽粕可显著提高氨基酸表观消化率(P<0.05)。由此可见,挤压膨化加工对棉籽粕营养物质含量影响较小,且能显著降低游离棉酚的含量,在生长育肥猪饲粮中添加膨化棉籽粕可以显著提高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能力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生长猪饲粮中添加量可达15%,育肥猪饲粮中添加量可达20%。

  • 饲粮中添加苜蓿草粉对结肠微生物区系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苜蓿草粉来源的不可溶性纤维对生长猪结肠微生物区系及其发酵代谢产物的影响。试验选用24头(24.8±0.7) kg的杜×长×大去势公猪,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含0(对照组)、5%、10%和15%苜蓿草粉的饲粮,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28 d后屠宰取样,测定血清脂肪酸组成、结肠食糜短链脂肪酸浓度及微生物组成。结果发现:饲喂苜蓿草粉显著降低了生长猪的料重比(P0.05);结肠微生物菌群16S rDNA V3区测序结果表明,苜蓿草粉对猪结肠微生物区系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增加了结肠食糜中总短链脂肪酸、乙酸和丁酸的浓度(P<0.05);随着饲粮中苜蓿草粉含量的增加,血清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结果提示:苜蓿草粉来源的不可溶性纤维不影响结肠微生物菌群结构,但增强了结肠微生物的发酵活动和短链脂肪酸的产生,具有调节猪机体脂肪酸组成的作用。

  • 不同纤维来源饲粮和细胞壁降解酶对猪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利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研究不同纤维来源饲粮和细胞壁降解酶对猪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及其组成结构的影响。试验选用8头平均体重为(35±2.5)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统一安装回肠末端T型瘘管,随机分为4组,每组2个重复。试验分4期,每期每组猪按4×4拉丁方设计饲喂小麦麸、小麦麸加酶、大豆皮和大豆皮加酶4种试验饲粮之一。每期预试期15 d,正式期6 d。试验结果表明:1)大豆皮饲粮组猪回肠食糜微生物的多样性显著高于小麦麸饲粮组(P<0.05)。2)小麦麸饲粮组显著提高猪回肠食糜中普氏菌属(Prevotella)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丰度(P<0.05),而大豆皮饲粮组则显著提高猪回肠食糜中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及粪便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毛螺菌属(Lachnospira)的丰度(P<0.05)。3)添加细胞壁降解酶显著提高各饲粮组猪回肠食糜中Lachnospira、真细菌属(Eubacterium)及粪便中Lachnospira的丰度(P<0.05),但也同时降低了回肠食糜中Lactobacillus、Prevotella及粪便中Lactobacillus、Bacteroides和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的丰度(P<0.05)。综上所述,纤维饲粮可显著提高猪肠道内非淀粉多糖降解菌的丰度,而细胞壁降解酶则可选择性改变菌群的多样性及其组成。

  • α–酮戊二酸和大蒜素对生长发育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α–酮戊二酸(AKG)和大蒜素对生长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选用40头初始平均体重为(30.64±1.35) kg的健康三元(杜×长×大)杂交生长猪,按体重相近、性别比例相同原则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5组试验猪分别饲喂无抗基础饲粮(对照组)、无抗基础饲粮+25 mg/kg抗生素(Ⅰ组)、无抗基础饲粮+1%AKG(Ⅱ组)、无抗基础饲粮+0.5%大蒜素(Ⅲ组)、无抗基础饲粮+1%AKG+0.5%大蒜素(Ⅳ组)。预试期7 d,正试期21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Ⅰ组和Ⅳ组生长猪的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10.80%和9.91%,但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Ⅱ组钙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血清AST和ALT活性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Ⅳ组回肠绒毛高度及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显著提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Ⅳ组回肠中杯状细胞和淋巴细胞数目显著增加(P<0.05)。综上,无抗饲粮中联合添加1%AKG和0.5%大蒜素可通过改善肠道形态结构,提高对粗蛋白质、钙和磷等养分的消化吸收能力,促进肠道健康,进而改善生长猪的生长性能。

  • 不同比例全株玉米青贮饲粮对生产性能、养分利用、血液学指标和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全株玉米青贮饲粮对生长猪生产性能、养分利用、血液学指标和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选取胎次、体重[(33.16±3.49) kg]相近的生长猪(杜×长×大)32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营养水平参照NY/T 65-2004中瘦肉型猪饲养标准供给,试验组分别饲喂含20%、30%和40%全株玉米青贮的试验饲粮,上述4种饲粮养分含量(干物质基础)差异不显著(P>0.05),粗纤维含量依次为3.0%、3.5%、4.0%和4.5%。试验猪单独饲养于代谢笼中,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结果显示:随着饲粮中全株玉米青贮比例的增加,生长猪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养分(干物质、有机质、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总能)表观消化率、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净蛋白质利用率、总能代谢率、血红蛋白浓度和血清铜蓝蛋白含量呈线性降低(P0.05),但40%全株玉米青贮组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液血红蛋白浓度和血清铜蓝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由此得出,全株玉米青贮可用于生长猪低营养水平饲粮的配制,使用比例为20%~30%时能保障生产性能,并可改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