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三维分析框架的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量化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4-05-24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全面推进不足7年,仍面临着一系列发展问题,保障机制不健全是阻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的关键问题,亟须科学且合理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来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目的 对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文本内容进行量化分析,探究现有政策的侧重点及不足,为后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发展和优化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 于2023-01-10,检索中国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官方网站,获取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的政策文件15份,检索时限为2015-01-01至2022-12-31。构建政策工具-利益相关者-政策力度三维分析框架,对政策文件进行分类、编码及分析。结果 政策工具维度中供给型、需求型、环境型工具分别占30.5%(69/226)、19.0%(43/226)、50.5%(114/226),利益相关者维度中家庭医生、签约者、未签约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二级及以上)、政府分别占29.2%(123/422)、14.7%(62/422)、9.2%(39/422)、21.3%(90/422)、13.3%(56/422)、12.3%(52/422),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平均力度值为2.2分。政策工具-利益相关者交叉维度中,利益相关者在供给型、环境型工具中的分布情况欠佳,子工具存在缺位现象;政策工具-政策力度交叉维度中,环境型工具随着政策力度的加大受到更多使用;利益相关者-政策力度交叉维度中,各利益相关者的政策力度匹配分数具有较大差异,家庭医生主体分数最高(311分),未签约者主体分数最低(90分)。结论 政策工具角度,应合理配置政策工具,不断调整使用比重,优化内部结构,并提升利益相关者间政策工具分布的合理性;利益相关者角度,应统筹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明确各自定位,着重关注未签约者需求;政策力度角度,应强化政策监督管理能力,持续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执行力度。

  • 重庆市慢性病防控资源配置适宜程度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4-04-24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影响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疾病。对慢病防控资源配置的研究多为现况调查或公平性分析,且缺乏代表性强的结果评价指标。目的 分析重庆市慢病防控资源配置适宜程度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对慢病防控效果的影响。方法 按照“穷尽”原则,系统收集政府、卫计委及相关部门网站、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 等公开数据库发布的重庆市 2010—2021 年慢病领域所有文献资料进行摘录,对慢性病资源配置适宜程度进行量化分析。运用课题组前期构建的适宜公共健康体系定量标准,在系统收集信息资料后,分别从慢病防控资源配置适宜程度的 4 个二级指标及 13 个三级指标展开研究,根据文献中资源配置的相关表述,采用“五分度评分”法半定量对其进行严重性评分,再对评分结果进行公式计算,最终得出资源配置的适宜程度。运用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资源配置适宜程度对慢病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 2010—2021 年重庆市慢病防控资源配置适宜程度不断上升,由 6.64% 上升到 27.57%;人力资源配置适宜程度从 36.49% 上升到 46.59%,财力资源配置适宜程度从 41.06%上升到 50.28%,物力资源配置适宜程度从 41.40% 上升至 42.96%,信息资源配置适宜程度从 5.73% 上升到 24.09%。其中财力、物力资源配置适宜程度与重庆市慢病过早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722,-0.586。结论重庆市慢病防控资源配置适宜程度逐年提高,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信息资源配置程度较低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加快提升资源配置适宜水平来应对慢病发病人数的迅速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