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聂衍刚
  • 远离“诱惑”:预先承诺对跨期决策的调控机制及其神经基础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预先承诺作为一种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 主要通过提前排除那些在未来决策中可能会诱使个体做出冲动决策的选项, 以达到降低决策冲动性的目的。预先承诺调控跨期决策主要是通过侧额极皮层(LFPC)、背外侧前额叶(DLPFC)、腹内侧前额叶(vmPFC)、后顶叶皮层(PPC)等脑区的共同激活, 在自我控制、价值估算、特质冲动性、惩罚敏感度等心理变量的影响下发挥作用。本研究分别从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两个方面提出预先承诺降低冲动决策的整合模型, 为干预和降低个体决策冲动性提供理论借鉴。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究预先承诺调控跨期决策的心理与神经机制, 并加强预先承诺在决策领域的应用研究。

  • “乐”于合作:感知社会善念诱导合作行为的情绪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基于两个仿真行为实验, 考察了互动博弈中行为实施者的社会善念促进接受者合作行为的情绪机制。实验1采用“物品”选择游戏操控实施者的社会善念水平, 结果发现:接受高社会善念行为的被试体验到更强的积极情绪和更弱的消极情绪, 且愿意在随后的公共物品游戏中贡献更多的资源; 其中, 积极情绪在感知社会善念与合作行为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操纵被试在“纸牌”选择游戏中需要对手提供帮助的程度来设置自主性需要水平, 进而揭示自主性需要在社会善念增强积极情绪体验中的内在机制, 结果发现:除了证实实验1的结论外, 积极情绪在感知社会善念与合作行为间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 而自主性需要对感知社会善念—积极情绪关系起调节作用, 即相比于低自主性需要, 接受者的高自主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体验到的积极情绪更低。据此可认为, 积极情绪体验是实施者的社会善念促进接受者合作行为的中介机制, 而自主性需要的满足是获取积极情绪的根源。

  • 不只是努力抑制——自我控制策略及其使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摘要: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自我控制不仅仅是努力抑制冲动,人们还会主动采取各种自我控制策略来促进自我控制成功。基于自我控制过程模型提出的策略被认为包含了绝大多数的自我控制策略,但是该模型提出的早期策略比晚期策略更有效的假设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考察。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会使用至少一种策略来抵制欲望,会根据欲望类型和情境的不同选择使用不同的策略,策略使用的有效性也会因个体差异、欲望类型和情境差异等因素而发生变化。未来研究需要深入挖掘自我控制策略使用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多种策略联合使用的机制,重视研究自我控制策略使用与自我控制能力提升的关系以及加强自我控制策略使用的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