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有效路径探索

    分类: 数字出版 >> 新媒体 提交时间: 2023-10-08 合作期刊: 《中国传媒科技》

    摘要: 媒体融合和全媒体传播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同时也是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的主要内容。在人类传播不断改变、传播基础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形成是必然的结果。从系统建设的角度来说,需要打造一个包容所有媒体形式、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和传播结构最优化的体系,以此来建立起与用户之间的新连接。从制度的角度来说,全媒体传播格局的构建需要数字转化制度、市场运作制度、媒体普及制度的辅助。

  • 虚拟社区用户知识付费意愿实证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探索虚拟社区用户知识付费意愿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加深入了解用户在虚拟社区中的知识付费行为,帮助内容创作者和虚拟平台运营商洞悉用户需求,为提高知识服务质量和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对虚拟社区用户知识付费行为进行研究,构建知识付费的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影响用户知识付费的关键因素及其机理;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321份有效样本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数据。[结果/结论]虚拟社区用户的感知价值显著正向影响其付费意愿;感知利得(感知有用性、感知信任)显著正向影响感知价值,感知利失(感知风险、感知成本)显著负向影响感知价值,且感知价值在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对用户付费意愿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口碑负向调节感知价值对付费意愿的影响。

  • 信任视角下数据智能与专家知识的对比实证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3-04-01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从信任视角对比用户对数据智能与专家知识的感知,有助于了解用户当前对这两类典型的决策信息源的信任状态及差异,进而为数据智能的深化应用、数据智能与专家知识的有效融合提供建议。[方法/过程] 基于信任的经典二维度划分,即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设计包含两对、四个潜在变量的测量量表。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342份有效样本,利用描述性统计和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用户对数据智能的认知信任显著高于专家知识,而对数据智能的情感信任显著低于专家知识。

  • 中间锦鸡儿CCR2和CCR3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11-21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cinnamoyl-CoA reductase, CCR)是催化木质素合成特异途径的第一个限速酶,对木质素的合成起关键作用。本文从中间锦鸡儿中克隆了两个CCR基因,CiCCR2和CiCCR3,其中CiCCR2基因开放阅读框为897bp,编码299个氨基酸,CiCCR3基因开放阅读框为966bp,编码322个氨基酸。过表达CiCCR2和CiCCR3转基因拟南芥株系幼苗期和成熟期木质素含量均高于野生型,组织化学染色也表明转基因株系木质素积累较野生型拟南芥多,且转基因株系鲜重和干重显著高于野生型。

  • 中间锦鸡儿CCR2和CCR3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11-21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cinnamoyl-CoA reductase, CCR)是催化木质素合成特异途径的第一个限速酶,对木质素的合成起关键作用。本文从中间锦鸡儿中克隆了两个CCR基因,CiCCR2和CiCCR3,其中CiCCR2基因开放阅读框为897bp,编码299个氨基酸,CiCCR3基因开放阅读框为966bp,编码322个氨基酸。过表达CiCCR2和CiCCR3转基因拟南芥株系幼苗期和成熟期木质素含量均高于野生型,组织化学染色也表明转基因株系木质素积累较野生型拟南芥多,且转基因株系鲜重和干重显著高于野生型。

  • 安徽省粮食安全及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安徽省从一个灾害频发的穷省, 经过60 多年的艰苦奋斗, 目前具有350 亿kg 的粮食生产能力, 是解放初期63.9 亿kg 的5.5 倍, 已经成为我国五大粮食调出大省之一, 粮食总产到2020 年有望达到400 亿kg, 在我国农业区域发展和粮食安全保障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安徽省农田水利建设薄弱、多数地区靠雨养农业, 中 低产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左右; 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 农业管理粗放, 单产普遍较低; 远远没有发挥其自然资源禀赋的生产潜力, 是我国未来中低产田重点改造的地区。本文提出安徽省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是: 在绿色提质增产增效的总体方针指导下, 在区域治理方面, 重点改造淮北砂姜黑土中低产田面积, 扩大建设淮河流域吨粮县市; 在区域发展模式方面, 主抓沿江淮(水稻-小麦)和淮北平原(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及深加工主体功能区农业现代化建设, 拓展江淮丘陵发展经济林果业和特色养殖业, 加快发展皖南及皖西大别山区绿色生态产业; 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 突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加快投资大中型农业机械化普及, 创建绿色提质增效防灾减灾体系; 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 继续坚持水稻提升, 小麦高产、玉米振兴, 兼顾油料作物(油菜、大豆)调节; 在作物品种优化布局方面, 淮南地区减籼稻扩粳稻稳定油菜, 沿淮和淮北地区是减弱冬小麦扩半冬性优质小麦, 改中晚熟玉米为中早熟籽粒脱水快优质品种。创建出具有安徽省特色、水热资源高效利用(800~1 000 mm 降水)、投入少、快速改造大面积中低产田、延伸绿色优质高效农产品产业链, 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 黄淮南片粮仓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皖北、苏北、鲁西南和豫东南的4 省交界地区, 有以淮北平原为主的砂姜黑土、黄泛区为主的风沙盐碱地等易旱易涝中低产田面积400 万hm2 以上, 虽然处于南北过渡带的黄淮南片, 温热降水等自然资源条件较好, 但因地理偏远、交通不便, 科技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农业高产潜力还未发挥。加快黄淮南片中低产田改造, 建设黄淮南片第二粮仓, 可以新增粮食50 亿kg, 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气候变暖和绿色提质增产增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态势, 提出以下黄淮南片粮仓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在种植业方面, 第1 是培育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 利用综合防治措施减轻小麦赤霉病的危害; 第2 是培育耐旱耐涝、脱水快适合机械化粒收的玉米新品种并快速示范推广; 第3 是扩大吨粮田建设, 确保黄淮南片和国家粮食安全。在区域治理方面, 重点改造淮北砂姜黑土、黄泛区的风沙盐碱地等易旱易涝区的中低产田, 加强农田排灌系统基础投入, 建设旱涝保收、林网路、渠井电配套的高标准农田。在现代科技装备方面, 要加大农机补贴, 增加大中型农机的数量, 加强深翻深松农机的示范推广, 普及农作全程机械化。在绿色提质增效方面, 积极推行化肥农药减施, 扩大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物肥料制剂等应用, 加强秸秆还田和生物资源等循环高效利用。在科技教育方面, 要扩大职业教育规模, 培养知识农民, 专业服务工人, 打造社会化服务的专业队伍。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 在皖北做强做大粮食品牌化生产, 在苏北做大粮食规模化生产和培育现代新型产业,在鲁西南做好农林牧协同高效发展, 在豫东南打造中国食品深加工的旗舰。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 加大“互联网+”农业的普及, 带动订单农业、外销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快速发展。建议国家及早启动黄淮南片第二粮仓重点科技专项, 将黄淮南片粮食主产区和经济塌陷区建设成为国家主体粮仓和农业经济新兴区及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区。

  • 酞酸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与健康风险研究进展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酞酸酯(PAEs)又称邻苯二甲酸酯, 是环境激素类有机化合物, 作为增塑剂在塑料、树脂和橡胶制品中的添加量一般为20%~60%。土壤中PAEs 的主要来源有农用化学品、污水灌溉和大气沉降。PAEs 在土壤中有较强的富集作用, 并能通过一系列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进入不同的环境介质, 引起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风险。本文结合国内外土壤PAEs 的相关研究成果, 综述了我国土壤PAEs 的污染现状, 分析了PAEs 在土壤-大气界面(挥发、沉降)、土壤-植物系统(植物吸收、植物修复)、土壤-水界面下的环境行为(吸附-解吸)及土壤PAEs污染的环境健康风险, 并指出国内土壤PAEs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研究结果显示, 我国土壤环境总体上已遭受不同程度的PAEs 污染; 同时, 土壤PAEs 通过不同界面之间的迁移转化过程, 也面临较高的生态环境健康风险。提出今后土壤PAEs 研究应以区域土壤污染与环境行为为重点, 深入研究土壤PAEs 的时空传输与演变规律、多介质迁移转化机制和风险削减与修复措施, 为保障土壤生态环境与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 秸秆还田替代化学钾肥对喀斯特峰丛洼地春玉米产量及土壤钾素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11-2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基于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站2006年开展的玉米/大豆套作长期定位施肥试验, 利用2010—2014年监测数据, 研究等量氮磷钾投入条件下, 不同处理[对照(不施肥, CK)、全量化肥(NPK)、秸秆还田替代30%化肥钾(C7S3)、秸秆还田替代60%化肥钾(C4S6)]间秸秆还田与化肥施用的效果差异, 以期为喀斯特峰丛洼地农田生态利用秸秆还田替代化肥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1)施肥处理5年春玉米平均产量是不施肥处理的4.12~4.17倍, C7S3和C4S6处理产量分别是NPK处理的98.3%和98.7%, 施肥处理玉米产量及秸秆量均随时间呈增长趋势。2)施肥使玉米秸秆中含钾量、春玉米籽粒吸收氮磷钾量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 但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3)在钾素回收率、钾素吸收利用率、钾肥农学利用率以及钾肥偏生产力方面, C7S3和C4S6处理与全量化肥NPK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4)NPK处理年均钾素盈余量为3.00 kg∙hm-2, 高于C7S3处理(-1.90 kg∙hm-2), 而C4S6处理钾素年均盈余量最大, 为8.22 kg∙hm-2, 实际平衡盈余率为7.4%。5)与试验初期相比, 不施肥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了15.9%, 施肥处理极显著增加了土壤中速效钾含量(PC7S3>C4S6, 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6)经过8年耕作, 土壤缓效钾表现为不施肥处理中呈10.9%的下降趋势; C4S6处理中则有不超过5%(为4.9%)的降幅; 化肥NPK处理中基本持平, 增幅1.3%; C7S3处理中达22.4%的较大增幅。综上所述, 秸秆还田替代部分化肥钾的施肥措施运用在喀斯特峰丛洼地可保持春玉米较高产量的同时, 还能维持土壤钾素动态平衡; 其中60%秸秆钾替代量更有利于维持钾素表观平衡, 而30%的秸秆钾还田量则更有利于土壤缓效钾的积累。

  • 等氮配施有机肥对喀斯特峰丛洼地农田作物产量与养分平衡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基于自2006 年在广西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开展的长期玉米/大豆套作定位施肥试验, 选择2010—2014 年监测数据, 探讨等氮量投入条件下, 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无机氮肥对喀斯特峰丛洼地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为喀斯特峰丛洼地农田作物高效施肥及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取4 个处理:对照(不施肥, CK)、平衡施用化肥(NPK)、有机粪肥替代30%化肥氮(C7M3, 按氮素计算, 不z30%的PK 用无机肥补充, 肥料总量与NPK 处理相同, 有机粪肥为牛粪, 下同)、有机粪肥替代60%化肥氮(C4M6, 按氮素计算, 不足60%的PK 用无机肥补充), 每个处理4 次重复。于2010 年、2012 年、2014 年大豆收获后采集土壤样品, 测定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 1)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高于CK 处理, 其中C4M6 处理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NPK 处理(PNPK>C7M3, 但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3)长期不施肥CK 处理玉米产量随着试验年限推移呈下降趋势, 降幅为5.45 g·m2·a1, 大豆产量却表现出增加趋势, 增幅为1.50 g·m2·a1。长期施肥处理中, 玉米和大豆产量总体呈增加趋势。4)施肥处理中, 玉米季表现为钾素亏缺(NPK 处理除外), 大豆季表现为氮素亏缺。综合两季作物, 只有C4M6 钾素表现亏缺, 亏缺量为7.9 kg·hm2。磷素在各施肥处理中盈余量较大, 分别为81.2 kg·hm2(NPK)、83.4 kg·hm2 (C7M3)和74.8 kg·hm2 (C4M6)。综上, 在喀斯特峰丛洼地玉米/大豆套作制度下, 基于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特征提出有机粪肥可以代替部分化肥施用, 在玉米季适当“减氮、稳磷和增钾”, 大豆季“稳氮、减磷和减钾”的施肥措施。

  • 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C:N:P比值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究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及其C:N:P比值的影响,该文在广西环江县的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地选取了3种土地利用方式[退化干扰地、牧草地和果树(枇杷)林地]和4种恢复模式(常绿乔木林、落叶乔木林、常绿落叶混交林和自然恢复林)为对象,分析4种土壤酶[β-1,4-葡萄糖苷酶(βG)、β-1,4-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和C:N:P比值变化与土壤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恢复模式土壤的四种酶活性均高于土地利用方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牧草地4种酶的活性、C:P和N:P比值高于其他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在不同恢复模式中,落叶乔木林的βG和ALP酶活性显著高于自然恢复林和常绿乔木林,常绿乔木林的NAG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种恢复模式,而落叶乔木林的酶活性C:P比值和常绿落叶混交林的酶活性N:P比值均显著低于其他3种恢复模式。另外,酶活性计量比值矢量角度分析显示,所有土地利用和恢复模式受磷限制。(2)四种酶活性均与土壤有机碳(SOC)、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全磷(T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βG酶活性还与速效磷(A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ALP酶活性与全氮(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3)冗余分析(RDA)显示,土壤TP、NH4+-N、NO3--N和AP含量分别解释了土壤酶活性和C:N:P比值变化的38.3%、9.5%、9.3%和8.0%。综上所述,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和恢复模式中土壤磷限制普遍存在,意味着土地利用开发和恢复过程中磷的赋存和转化是土壤质量改善的重点。另外,由于牧草地、常绿落叶混交林和落叶乔木林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和恢复模式具有较高的土壤酶活性和C:P比值以及速效磷含量,表明牧草和落叶植物可能对喀斯特土地利用和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改善有积极作用。

  • 外源抗坏血酸与谷胱甘肽对打顶后烟草氧化还原平衡及烟碱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6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烟碱含量偏高是我国烤烟的现状。如何有效降低烟叶烟碱含量, 提高烤烟工业可用性是烟叶生产中 的一个难题。根据烟草打顶导致烟碱含量急剧上升和机械损伤造成细胞氧化迸发的的现象, 本试验从打顶创伤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入手, 采取打顶后在伤口涂抹抗氧化剂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和抗坏血酸(AsA)两种方法来抑制活性氧含量的上升, 探究茉莉酸刺激烟碱含量上升和活性氧含量之间的关系, 并比较两种方法在抑制活性氧及烟碱上升的效果。结果发现, 涂抹AsA+GSH 和AsA 处理对烟草叶片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丙二醛的上升有抑制效果, 过氧化氢降解速度慢于超氧阴离子, 在烟草内有积累现象。涂抹AsA+GSH和AsA 处理在打顶6 h 时茉莉酸含量低于常规打顶, 对茉莉酸的产生有抑制效果。其中处理96 h 后, 打顶后涂抹AsA+GSH 的处理叶片烟碱含量比常规打顶低21.5%, 打顶后涂抹AsA 的处理叶片烟碱含量比常规打顶低17.5%。且各检测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另外, 打顶后24 h, 各处理的活性氧含量回到对照(不打顶)的水平。试验表明, 抗氧化型物质(AsA+GSH)涂抹打顶后烟草的伤口能有效抑制活性氧、茉莉酸和烟碱含量的上升, 且活性氧、茉莉酸、烟碱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AsA+GSH 比AsA 有更强的抗氧化性, 能更好地抑制打顶后烟碱的上升。

  • 黄土丘陵区天然杜松种群结构及动态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以内蒙古黄土丘陵区天然杜松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生命表、生存函数、动态量化分析以及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天然杜松种群结构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幼苗个体数量居多,中树其次,成树较少,结合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指数Vpi>0,该种群则为增长型;存活曲线经曲线模型验证趋于Deevey-Ⅱ型,表明个龄级死亡率稳定;考虑外界干扰时动态指数趋于0,种群在干扰条件下增长不明显;生存函数分析种群表现为前期生存强中期稳定后期逐渐衰退的趋势;未来2~8各个龄级时间后,幼苗减少,中树和成树均增加;幼苗阶段对种群的更新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建议对幼苗实施科学的保护措施,促进种群的更新。对杜松种群内在机制的研究,丰富了干旱区的植被建设,为杜松种群经营管理提供了参考,为黄土丘陵区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 黄土丘陵区天然杜松种群结构及动态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以内蒙古黄土丘陵区天然杜松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生命表、生存函数、动态量化分析以及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天然杜松种群结构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幼苗个体数量居多,中树其次,成树较少,结合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指数Vpi>0,该种群则为增长型;存活曲线经曲线模型验证趋于Deevey-Ⅱ型,表明个龄级死亡率稳定;考虑外界干扰时动态指数趋于0,种群在干扰条件下增长不明显;生存函数分析种群表现为前期生存强中期稳定后期逐渐衰退的趋势;未来2~8各个龄级时间后,幼苗减少,中树和成树均增加;幼苗阶段对种群的更新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建议对幼苗实施科学的保护措施,促进种群的更新。对杜松种群内在机制的研究,丰富了干旱区的植被建设,为杜松种群经营管理提供了参考,为黄土丘陵区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