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中国十字花科一新记录属——双袋荠属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2-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乌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具有特殊的植物区系。基于对该地 区的野外考察,通过标本研究和文献查证,报道了中国新疆西部的十字花科 (Brassicaceae)一新记录属——双袋荠属(Didymophysa Boiss.)。双袋荠属有3 种,该文提供了该属的形态描述和分种区别特征,其中新疆双袋荠(Didymophysa fedtschenkoana Regel)在我国首次记录,提供了分布于我国新疆的新疆双袋荠的 详细形态描述及生境照片。最后,讨论了新记录属种发现的生物地理学意义以及 新疆西部高原地区的植物多样性、特殊性和保护工作建议。

  • 人金属硫蛋白在乳酸菌中的融合表达及其预防食源性镉污染的应用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11-21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目的 镉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其具有半衰期长、不能生物降解等特性使之易于在人体重要脏器中蓄积并对人身体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为此,减少镉的摄入,尤其是经胃肠道,是预防人体慢性镉中毒的有效方法。方法 构建以α-半乳糖苷酶作为筛选标记、表达金属硫蛋白融合蛋白(GST-SUMO-MT)的重组乳酸乳球菌MG1363/pM-GSMT。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重组乳酸菌对镉离子和锌离子的结合能力。以灌胃方式,对雄性SD大鼠每天口服不同剂量的重组乳酸菌(2?109-2?1011 CFU/d)及CdCl2溶液(5mg/kg/d),连续处理56天。收集动物肝、肾、脑及睾丸,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这些脏器中镉离子的含量。生化分析检测血清中尿素及丙氨酸转氨酶的含量。石蜡切片及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各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获得不含抗生素抗性的重组乳酸菌MG1363/pM-GSMT,其吸附Cd2+、Zn2+能力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52和1.60倍。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镉能在肝、肾、脑及睾丸中蓄积,并对其造成严重的病理变化。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血清生化指标及病理切片结果都显示,重组乳酸菌能有效降低胃肠道中镉的摄入,并减少其在各脏器中的蓄积及功能的损伤。结论 本研究为预防人体食源性慢性镉中毒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生物材料和使用方法。

  • 人金属硫蛋白在乳酸菌中的融合表达及其预防食源性镉污染的应用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11-21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目的 镉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其具有半衰期长、不能生物降解等特性使之易于在人体重要脏器中蓄积并对人身体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为此,减少镉的摄入,尤其是经胃肠道,是预防人体慢性镉中毒的有效方法。方法 构建以α-半乳糖苷酶作为筛选标记、表达金属硫蛋白融合蛋白(GST-SUMO-MT)的重组乳酸乳球菌MG1363/pM-GSMT。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重组乳酸菌对镉离子和锌离子的结合能力。以灌胃方式,对雄性SD大鼠每天口服不同剂量的重组乳酸菌(2?109-2?1011 CFU/d)及CdCl2溶液(5mg/kg/d),连续处理56天。收集动物肝、肾、脑及睾丸,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这些脏器中镉离子的含量。生化分析检测血清中尿素及丙氨酸转氨酶的含量。石蜡切片及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各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获得不含抗生素抗性的重组乳酸菌MG1363/pM-GSMT,其吸附Cd2+、Zn2+能力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52和1.60倍。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镉能在肝、肾、脑及睾丸中蓄积,并对其造成严重的病理变化。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血清生化指标及病理切片结果都显示,重组乳酸菌能有效降低胃肠道中镉的摄入,并减少其在各脏器中的蓄积及功能的损伤。结论 本研究为预防人体食源性慢性镉中毒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生物材料和使用方法。

  • 中国花楸属单叶类群叶脉序特征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中国花楸属单叶类群(24 种)包含落萼组与冠萼组,亦有学者将其分为两个属(白花楸属和水榆属)或合并成为一个属(白花楸属)。由于其花序和果实的高度相似性,长期以来分类地位具有争议,而叶脉序特征在花楸属单叶类群中的分类作用尚不明确。因此,该研究以国产花楸属落萼组的􀀁13 个物种和冠萼组的􀀁7 个物种作为研究对象,以清净法制作标本对叶脉序特征进行观测研究,辅助部分叶形态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单叶花楸在叶脉构架上存在一些共性:脉型都为羽状脉、网眼发育情况中等、间二级脉频度在每个粗二级脉间区少于一条;(2)不同物种的粗二级脉构架及对数、有无细二级脉、粗二级脉与主脉夹角的大小、二级脉间三级脉结构、盲脉分支情况、锯齿类型、叶片大小等性状存在一定差异;(3)冠萼组和落萼组组间的脉序特征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如粗二级脉构架、叶片大小、盲脉分支情况等多个脉序特征组间存在交叉,基于脉序特征的系统聚类结果不支持冠萼组和落萼组的划分。综上结果可知,叶脉序特征虽然无法作为冠萼组和落萼组的分组依据,但可以为部分单叶花楸的分类提供依据。

  • 中老年体检人群系统免疫炎症指数和系统炎症反应指数与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性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4-03-11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微量白蛋白尿是反应肾脏早期微血管损害的敏感指标,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既往研究表明长期慢性炎症在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血液炎症标志物与微量白蛋白尿相关性的报道较少。目的 探讨中老年体检人群中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和系统炎症反应指数(SIRI)与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 2023 年 4—7 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健康医学科进行健康体检的 2 105 例 40 岁以上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非微量白蛋白尿组(1 857 例,UACR0.05);微量白蛋白尿组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 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同型半胱氨酸、肾小球滤过率、红细胞沉降率、SII、SIRI水平高于非微量白蛋白尿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非微量白蛋白尿组(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I、SIRI 水平与 log UACR 均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各控制变量后,SII 水平与微量白蛋白尿发生风险呈正相关(OR=1.17,95%CI=1.01~1.35,P=0.031);与 T1 水平患者相比,T3 水平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发生风险升高(OR=1.43,95%CI=1.01~2.03,P=0.046),且微量白蛋白尿发生风险随着 SII 增加呈升高趋势(P 趋势 =0.038)。校正各控制变量后,SIRI 水平与微量白蛋白尿发生风险呈正相关(OR=1.18,95%CI=1.03~1.35,P=0.019);与 t1 水平患者相比,t3 水平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发生风险升高(OR=1.45,95%CI=1.01~2.09,P=0.046),且微量白蛋白尿发生风险随着 SIRI 增加呈升高趋势(P 趋势 =0.032)。结论 中老年体检人群 SII、SIRI 水平与 logUACR 及微量白蛋白尿发生风险均呈正相关。

  • 水位变动影响下三峡库区汉丰湖鸟类群落及多样性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3-08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受三峡水库夏落冬涨的水位调控方式影响,位于三峡库区腹心的重庆开州区汉丰湖形成22.5m水位落差。为了解汉丰湖鸟类群落结构与动态水位变化之间的响应关系,2015年3月-2016年2月对汉丰湖鸟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97种,隶属12目32科,其中湿地鸟类49种,主要包括雁鸭类(18种)、鸻鹬类(13种)、鹭类(7种)及秧鸡类(5种)。研究表明:受水位变化影响,鸟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变化显著。夏季(8月)低水位期(水位高程152.50m),鸟种数最高,为34种,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肉食性鸟与食虫鸟是主要取食功能群;与夏季低水位期生境类型多样、消落带植物正处于生长旺盛期、食物资源丰富有关,是雀形目鸟类、鹭类、秧鸡类等适宜的栖息地。冬季(12月)高水位期(水位高程174.50m),鸟种数为30种,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最低,植食性鸟类是主要的取食功能群,鸟类数量最高;与冬季高水位期水面开阔、生境类型单一有关,高水位期的大水面有利于鸭类集群越冬。冬季在退水期(水位高程170.01m),水位下降导致汉丰湖生境结构变化,越冬鸟类数量和物种丰度降低,空间分布格局也随之变化。鸟类是三峡水库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护和提升三峡水库生物多样性,恢复和营造鸟类栖息地,应针对繁殖鸟和越冬水鸟的功能需求进行生态设计。

  • 基于mtDNA-COI基因序列分析我国中华按蚊种群的遗传结构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探讨我国中华按蚊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及种群系统发育关系。方法本实验采用2010-2012年间在我国山东,安徽,江苏,贵州,广西和云南等6个不同地理环境采集的中华按蚊样品,进行线粒体C01基因扩增并测序。采用Bioedit 7.0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L匕对分析;运用DnaSP 5.0软件确定种群遗传结构特点;应用Arlequin 3.1软件计算种群的遗传距离及遗传分化系数;通过IBDWS在线软件来明确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使用PHYLIP 3.6软件构建种群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六个中华按蚊种群共123个雌蚊个体的PCR产物成功扩增和测序。PCR扩增中华按蚊线粒体C01基因序列大小为814 by,平均A+T含量(}'Tl .2%)>平均G+C含量(28.8%)。线粒体COI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分子变异等级分析表明中华按蚊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种群间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现象。中吐检验,错配分析及聚类进化树结果显示:中华按蚊种群发展经历扩张状态,而云南种群相对其他种群较独立,在系统树中为孤立一支。结论线粒体C01基因可以作为研究中华按蚊种群遗传结构和系统进化的理想分子标志。云南种群遗传发育较其他地理种群具有一定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