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2000—2018 年青海湖流域气温和降水量 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2-08-0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气温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是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和基础,为开展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提供基础资料。基于20002018年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气象站观测数据,以高程为协变量,结合专业气象插值软件ANUSPLIN对气温和降水量进行空间插值。利用线性回归法分析了青海湖流域20002018年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青海湖流域气温和降水量空间匹配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青海湖流域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增速为0.30 ℃(10a)-1,春季增温显著。(2)降水量呈显著 增加趋势,平均增速为73.20 mm(10a)-1,春夏季增速显著、秋季变化不明显、冬季趋于变干。(3)青海湖流域气温和降水量空间匹配差异显著。从年尺度来看,气温和降水量莫兰指数(Morans I)为-0.66,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面积比为67.56%,水热组合空间匹配不佳。从季节尺度来看,青海湖流域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气温和降水量Morans I 分别为-0.49、-0.80、-0.32和-0.14,均为空间负相关。春夏季,流域低海拔区域气温逐渐升高,高海拔区域降水量逐渐增多,气温和降水量空间负相关面积逐渐增大,水热组合空间匹配不佳。值得强调的是青海湖巨大水体对环湖区局地气温的调节作用明显,是青海湖流域的气候调节器。

  • 新疆大风集中程度时空特征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1-2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2003—2017年新疆64个气象站点大风资料,以累积大风天数、连续大风天数、大风集中期和集中度为指标,探究该区大风天数的集中程度时空特征。研究表明:(1) 新疆年内大风天气主要集中在4~7月,连续大风天数主要以1~3 d为主。(2) 近15 a来,大风天气发生频率逐渐减少,频次越高递减幅度越大,但有趋向冬季、极端发展的趋势。(3) 空间尺度上,大风天气主要集中在北疆和东疆,而连续3 d以上大风天气主要集中在山谷地区。(4) 2003—2017年新疆地区年内大风天气分布总体在逐渐集中,集中期在逐渐提前。(5) 南疆和北疆西部以及东疆中东部年内大风天气分布较为分散,南疆南部和北部较为集中。(6) 南疆东南、北疆北部和东疆东北大风天气年内集中时段相对较早,南疆西北、东疆西部相对较迟。(7) 新疆地区大风集中度和集中期具有明显的聚集现象,高高聚集区域位于南疆南部和中部,低低聚集区域位于北疆和东疆的北部。

  • 不同地理环境下“空间贫困陷阱”分异机制比较 ——基于大别山与黄土高原的实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脱贫攻坚战的打赢使贫困治理的目光转向缓解相对贫困,脱贫人口与相对贫困人口的重合性决定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仍将是我国解决贫困问题的主战场。以大别山区的新县和黄土高原地区的延长县为例,以贫困发生率为因变量,从人、业、地3个维度选取自变量,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解析不同地理环境下贫困空间分异模式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大别山区贫困空间集聚为点状和团块状相间分布为主,黄土高原地区则以团块状为主。大别山区 地和业2个维度对空间贫困作用显著,黄土高原地区则人、业、地 3个维度相对均衡。承载空间地的资源丰度带来的生存压力不同两地贫困形成机制的差异所在,黄土高原地区基于足 够的生存资源,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形成3个维度的负向循环累积,而大别山区在资源匮乏作用 下,个体生存理性抉择下选择外出务工,从而打破贫困累积的循环。

  • 不同温升情景下中国旱灾风险变化评估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干旱是致灾最为严重的极端气候事件之一,研究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旱灾风险的变化有利于科学推进防灾减灾工作部署。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的20个气候模式数据计算了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提取了基准期及全球2 ℃、3 ℃、4 ℃温升情景下中国的干旱特征变量并计算干旱危险性指数,基于承灾体预估数据计算干旱暴露度指数和干旱脆弱性指数,综合计算旱灾风险指数,从而分析中国旱灾风险分布格局并基于地理探测器对未来旱灾风险变化进行空间归因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危险性指数、干旱暴露度指数和干旱脆弱性指数的空间分布分别表现为西北和东南相对较高、东高西低、西高东低;旱灾风险指数具有东高西低的分布特点,呈现以高值集聚和低值集聚为主的空间正相关;随着温升水平的升高,未来旱灾风险以增加为主,东部沿海地区增加最为明显;人口数量变化、GDP变化和耕地占比变化是影响旱灾风险变化的主导因素。

  • 球状星团成员星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分类: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1-31 合作期刊: 《天文学报》

    摘要: 以球状星团NGC (New General Catalogue) 104、NGC 5139、NGC 6121为实验样区, 选取了视差等10个恒星参数, 通过引入地学中的空间分析理论和相应的分析框架为定量描述球状星团成员星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学的研究范式. 通过计算全局和局部莫兰(Moran)指数得到球状星团成员星各恒星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球状星团NGC 104、NGC 5139、NGC 6121成员星的各恒星参数在总体上呈现出空间正相关特性, 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 但不同恒星参数之间存在差异; 局部空间分布也呈现聚集特征, 而不同的成员星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性和趋势. 总体而言, 用地学空间相关分析系统地定量化描述球状星团成员星空间分布特征, 能够为球状星团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多尺度下的南方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分析--以江西省黎川县为例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11-2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分析不同尺度下的耕地质量空间分布格局; 是提高耕地质量与加强耕地保护建设的基础。选取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试点县江西省黎川县为研究区; 运用加权平均法、变异系数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 以国家级耕地质量指数为空间变量; 分别从县级、乡镇级和村级尺度上探讨了耕地质量的空间关联程度及其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1)研究区耕地质量呈现出“南北高; 东西低”的空间分布规律; 耕地质量指数Mora’s I值表现为国家利用等指数>国家经济等指数>国家自然等指数; 县级、乡镇级和村级耕地质量指数的Moran’s I值依次降低; 三者均呈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集聚态势。2)随着空间尺度的不同; 耕地质量指数具有不同的空间关联度; 自然等指数受空间尺度影响较大; 经济等指数其次; 利用等指数最小。3)正相关(高-高)型和(低-低)型耕地以组团形式聚集分布; 负相关(高-低)型和(低-高)型耕地无明显的集中区域; 多以零星状分布。研究结果显示耕地质量空间差异对空间尺度的变化较为敏感; 可为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耕地质量监测和耕地保护与管理分区提供借鉴参考。

  • 黄土高原地区农村贫困空间演化及偏远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以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基于统计数据和时间距离数据,采用全局自相关、分组分析等 方法探讨 2010—2015 年黄土高原地区农村贫困的时空格局分异,并运用区位偏远度模型对农村贫 困水平和类型的偏远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地区的农村贫困深度比贫困广度问 题更为严峻,贫困类型以“双低”和“低广度高深度”型为主,农村贫困发生率和缺口率高值区呈现 区域差异化特征。(2)农村贫困整体处于渐弱型发展路径,“双高”型区县比重显著下降。贫困发生 率高值区向六盘山区逐渐收缩,贫困缺口率高值区在燕山—太行山区形成局部热点。(3)集中连片 特困区与农村返贫区高度重叠,广度返贫区集中分布于宁夏六盘山区和吕梁山区,而深度返贫区 则集中分布于燕山—太行山区。(4)在当前城乡地域系统中,各区县距中心城市的区位偏远度与贫 困发生率呈现显著正相关,而与贫困缺口率未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距省会城市极偏远的区县应 关注邻近地级城市发展的正向溢出效应,在交通建设上注重强化其与地级城市的公路联系。

  • 遥感植被指数与植物多样性的相关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海口市主城区为例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植物多样性监测是开展物种保护与植被景观规划的重要基础,对实施生物多样性的优先区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海口市主城区为例,利用Landsat 8遥感数据与样方实测数据分析了植被指数与植物多样性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进一步构建了植物多样性遥感监测数学模型,并筛选出最优模型用于预测研究区植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MSAVI植被指数相关系数最高,呈显著相关性(P<0.01)。通过一元线性数学回归模型得到的海口市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与实际情况相符,植物多样性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火山口、东寨港和羊山湿地一带,且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根据研究结果建议继续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水平。

  • 黄河流域绿色创新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2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以20052020年黄河流域8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绿色专利数据表征绿色创新水平,利用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揭示绿色创新的时空演化格局,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绿色创新的影响因素并分解各因素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以及上游、中游和下游的绿色创新均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2)绿色创新的标准差椭圆呈现东北西南向分布格局,各参数基本稳定,重心呈现先东后西的移动特征。(3)绿色创新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明显,局部空间自相关以高-高型和低-低型为主。(4)科技投入对绿色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城市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具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产生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5)科技投入对黄河上游绿色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强,产业结构高级化可以显著促进黄河中游绿色创新的发展,社会文化对黄河下游绿色创新存在较强的正向促进作用。

  • 中国肠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分析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22-09-06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目的 分析2008—2018年中国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空间分布及聚集性特征,为优化肠道传染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空间自相关及时空聚集性分析方法对2008—2018年中国肠道传染病的监测数据进行时空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确定疫情防控的季节和重点地区。结果 2008—2018年中国肠道传染病累计报告3 220 480例,年均发病率为7.25/10万,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伤寒和副伤寒、痢疾发病高峰为5—10月,病毒性肝炎无明显季节性规律。肠道传染病呈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分布,西南地区为伤寒和副伤寒高发病率聚集区,西北内陆为病毒性肝炎高发病率聚集区,京津两地为痢疾高发病率聚集区。时空扫描统计结果显示,三类肠道传染病均呈较明显的时空聚集性。伤寒和副伤寒Ⅰ类聚集区域在云南,时间为2009—2013年;病毒性肝炎Ⅰ类聚集区分布在以西藏为中心的9个地区,时间为2008—2011年;痢疾Ⅰ类聚集区域在北京和天津,时间为2008—2012年。结论 中国肠道传染病发病明显下降,防制效果显著,且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建议以此为指导,确定重点防控区域,根据不同聚集模式制定防控策略。

  • 学科领域科研产出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计算机软件与应用学科为例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探究学科领域科研产出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发掘其空间分布是否存在自相关性,分析其形成空间聚集的影响因素。[方法/过程]基于计算机领域核心期刊从1997-2016年间的题录数据,提取机构地理位置信息,以此为观测点,对其分布情况进行可视化呈现,并测算基尼指数和中心性指数,研究其分布集中情况;通过测算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自相关指标,研究其空间自相关规律;通过测算皮尔森相关系数,研究其与地区高校数量、国民生产总值、研究与试验投入和行业从业人员数量的相关性。[结果/结论]计算机领域核心期刊论文产出呈现出地理位置分布不均衡,有明显集中态势,且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同时与地区该学科高水平高校数量、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和科研人员数量相关性较高。

  • 基于改进当量的甘肃省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关系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量化分析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关系,采用改进的耕地当量因子,对甘肃省2014年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化研究,并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探讨其与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1)在GPP修正的基础上估算得到的甘肃省2014年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4.96×1011元,其中水资源供给功能的价值为负,食物生产功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对较高,美学景观功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低。(2)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显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Moran’s I指数为-0.252 3。局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LISA图也显示低-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具有明显生态优势的东南部地区;而高-低聚集区则主要分布在经济高速发展,生态环境相对恶劣的西北部地区。本研究可为甘肃省生态环境管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为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统筹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耕地生态安全视域下棉花生产布局优化问题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2000—2015年农业生产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生产贡献度和PSR模型,分析新疆棉花生产格局变化及增产贡献因素,根据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测算各县市棉花种植调减面积,结论如下:2000年以来,棉花生产空间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形成天山南北坡两个主产区,“南增北减”趋势增强,单产高值区由点及面向天山南北两侧扩张,形成多个集中连片高产中心;棉花生产存在空间集聚效应,表现出持续的稳定性,高值聚集区集中分布于南疆区域;棉花增产主要归因于播种面积的持续扩大;耕地生态安全为临界安全或较不安全状态并呈集中连片分布;新疆棉花种植调减重点集中于南疆区域。在种植结构调整中,综合考虑水资源和土地管理制度约束、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和替代作物选择等问题,科学有序调减棉花种植面积。

  • 基于GIS 和模型的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特征分析——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6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耕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 科学判定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 对促进耕地 保护及空间优化布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2005 年、2009 年及2013 年土地利用数据提取耕地数据, 运用核密度计算、耕地集中度指数、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开展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2005—2013 年龙泉驿区耕地空间分布密度呈现出集聚态势, 耕地整体呈现出西北及北部密集、中部及南部稀疏的空间分布特征, 其中耕地分布密度高值区域呈现出由西北向西南扩张的趋势, 低值区域则以城镇为中心有零星扩散的情况。2)从耕地面积分布情况来看, 整体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 耕地分布相对集中, 而且在时间序列上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 但耕地空间变化区域差异较为显著。3)耕地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 但局部空间异质性有所增强, 耕地面积比例较高的空间单元集中分布在北部、西北部一带, 并呈现出向西缩减的趋势, 耕地面积比例较低的空间单元分布在以城镇为中心的建成区及边缘地带, 并经历扩张与收缩两个阶段; 2005—2013 年因城镇建设占用耕地和农村土地整治影响而出现局部异质性“热点”与“冷点”区域。该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为掌握区域耕地空间变化趋势、制定耕地保护与优化布局政策提供理论方法和参考借鉴。

  •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人类活动与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空间效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19952020年多源空间数据,通过InVEST模型与人类足迹指数法,探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境质量与人类活动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采用双变量局部自相关与空间杜宾模型测度两者空间依赖性与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25 a间研究区生境质量逐年下降,总体上呈西部由南向北递减、东部交错分布的格局。(2)25 a间人类活动强度与广度均不断加深,高低值分布以胡焕庸线为界。(3)人类活动与生境质量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LISA聚类图表明高-高、高-低、低-高集聚类型下生态区数量分别为15、5、5,无低-低集聚区。(4)不同自然-社会背景下,典型人类活动对生境质量影响的空间效应方向不同,但都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具体表现为:高-高集聚区内人口与GDP分布总效应为正,贡献度以人口分布为主;高-低集聚区内人口与GDP分布仍以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为主,但GDP贡献最高;低-高集聚区人口分布影响效应为负,GDP仍是以高贡献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为主;无论何种集聚区,交通道路都是以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为主。较科学地评估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发展现状,丰富了研究的方法与思路;数理分析基础上的相关性探讨,为研究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

  •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格局与驱动因素 ——以盐池县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生态脆弱性是当前全球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 发展研究的热点。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盐池县为例,基于 2000—2017 年 3 期遥感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对研究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因 素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研究区草地分布广泛,且面积逐年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 别 减 少 44673.7 hm2 和 73033.1 hm2,林 地 、水 域 和 建 设 用 地 面 积 增 加 迅 速 ,年 均 变 化 率 分 别 为 2.86%、2.15%和 4.80%;(2)景观斑块数量减少,破碎度趋于缓和,不同类型景观彼此之间具有良好的连接性,景观格局趋向规则、连续的整体演变;研究区景观生态脆弱性逐年下降,高脆弱分布区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高沙窝镇、花马池镇以及西部的惠安堡镇,低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麻黄 山镇、大水坑镇以及青山乡等地区,且低脆弱区范围由东南向西北延伸;空间自相关 Moran’s I 大于 0.52,表明存在正相关,空间具有显著的集聚性和异质性,且呈现出“东南低,西北高”的分布格局;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景观斑块数、破碎度、优势度以及香浓多样性指数是影响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