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蜜糖裹砒霜”:善意性别偏见对女性生涯发展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5-14

    摘要: 善意性别偏见因持有者的主观好意往往难以被识别为偏见,但会通过限制女性的角色形象和将其置于弱者地位从而巩固性别不平等的状况。近年来大量实证研究发现,善意性别偏见从家庭教育、婚恋角色分工和职场竞争等方面挤压女性的生涯发展空间;相比来自他人态度的直接作用,这些消极影响更多通过女性对善意性别偏见的自我内化来实现。针对这一作用机制,研究者们从女性感知和应对善意性别偏见的个体心理层面提出了多种理论解释。我们认为,从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审视善意性别偏见的相关研究,如何秉持研究立场的客观性和价值观的中立性是值得反思的问题;女性主义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发展也对性别偏见的研究趋势具有重要启示。

  • 中国野生半夏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分类: 物理学 >> 普通物理:统计和量子力学,量子信息等 提交时间: 2023-08-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第四纪气候波动以及地理和环境隔离深刻的影响现代植物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 和地理分布格局。该研究采用分子谱系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药用植物半夏 19 个居群共 212 个个体的 3 个叶绿体片段 psbK-psbI、atpF-atpH 和 trnL-F 进行分析,探究半夏的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地理分布格局模式及成因,并探讨其居群历史动态。结果表明:(1)半夏总单 倍型多样性 Hd 为 0.882,总核苷酸多样性为 1.23 10-3,在物种水平上表现出较高的遗传 多样性。(2)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半夏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间,显著的 遗传分化(FST = 0.909,P GST =0.855(0.01 < P < 0.05),表明叶绿体单倍型具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 (3)中性检验结果显示,Tajimas D 值、Fu Lis D 值以及 Fu and Lis F *值均为不显著正 值,Fus Fs 值为不显著负值,且失配分析曲线呈双峰,表明半夏居群整体没有经历过扩张 事件。(4)单倍型地理分布显示,西南地区和中-东部地区具有单倍型多样性较高,并存在 特有单倍型,故推测第四纪冰期时在这两个区域存在冰期避难所。总之,通过 3 个叶绿体基 因对不同区域半夏的分析,阐明其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布格局,也为半夏优良种 源的分子筛选和保护提出了科学的建议和保护策略。

  • 中国野生半夏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8-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第四纪气候波动以及地理和环境隔离深刻的影响现代植物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 和地理分布格局。该研究采用分子谱系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药用植物半夏 19 个居群共 212 个个体的 3 个叶绿体片段 psbK-psbI、atpF-atpH 和 trnL-F 进行分析,探究半夏的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地理分布格局模式及成因,并探讨其居群历史动态。结果表明:(1)半夏总单 倍型多样性 Hd 为 0.882,总核苷酸多样性为 1.23 10-3,在物种水平上表现出较高的遗传 多样性。(2)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半夏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间,显著的 遗传分化(FST = 0.909,P GST =0.855(0.01 < P < 0.05),表明叶绿体单倍型具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 (3)中性检验结果显示,Tajimas D 值、Fu Lis D 值以及 Fu and Lis F *值均为不显著正 值,Fus Fs 值为不显著负值,且失配分析曲线呈双峰,表明半夏居群整体没有经历过扩张 事件。(4)单倍型地理分布显示,西南地区和中-东部地区具有单倍型多样性较高,并存在 特有单倍型,故推测第四纪冰期时在这两个区域存在冰期避难所。总之,通过 3 个叶绿体基 因对不同区域半夏的分析,阐明其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布格局,也为半夏优良种 源的分子筛选和保护提出了科学的建议和保护策略。

  • 中国野生半夏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8-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第四纪气候波动以及地理和环境隔离深刻的影响现代植物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 和地理分布格局。该研究采用分子谱系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药用植物半夏 19 个居群共 212 个个体的 3 个叶绿体片段 psbK-psbI、atpF-atpH 和 trnL-F 进行分析,探究半夏的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地理分布格局模式及成因,并探讨其居群历史动态。结果表明:(1)半夏总单 倍型多样性 Hd 为 0.882,总核苷酸多样性π为 1.23 × 10-3,在物种水平上表现出较高的遗传 多样性。(2)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半夏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间,显著的 遗传分化(FST = 0.909,P GST =0.855(0.01 < P < 0.05),表明叶绿体单倍型具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 (3)中性检验结果显示,Tajima’s D 值、Fu & Li’s D 值以及 Fu and Li’s F *值均为不显著正 值,Fu’s Fs 值为不显著负值,且失配分析曲线呈双峰,表明半夏居群整体没有经历过扩张 事件。(4)单倍型地理分布显示,西南地区和中-东部地区具有单倍型多样性较高,并存在 特有单倍型,故推测第四纪冰期时在这两个区域存在冰期避难所。总之,通过 3 个叶绿体基 因对不同区域半夏的分析,阐明其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布格局,也为半夏优良种 源的分子筛选和保护提出了科学的建议和保护策略。

  • 老年综合评估在老年衰弱群体中的应用现状及思考

    提交时间: 2022-08-23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中国目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急剧攀升,由此造成的养老成本及养老照护负担都在持续加重。通过研究发现老年衰弱患者占老年人口比率日趋严重,而老年综合评估作为老年医学的核心技术在国内外的老年医学中广泛应用。因此本文回顾了现有的国内外文献,探讨目前老年衰弱的现状,并分析通过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在老年衰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发现国内外对于衰弱患者的干预开始逐渐重视,尤其在国外以非药物疗法为主,而国内对于衰弱的干预研究处于刚起步状态。老年综合评估用在衰弱上的研究亦并不广泛,进而思考基于老年综合评估技术的开展如何更有效的适用于老年衰弱患者身上。

  • 不同人为干扰措施对天然次生灌丛土壤肥力及蓄水能力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2-01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遭反复干扰后退化形成的天然次生灌丛在未管护模式下难以恢复为乔木林。在浙江省临安市选择典型天然次生灌丛,以强度人为干扰为对照、分别进行保护性干扰和适度人为干扰,探讨灌丛土壤蓄水能力和肥力质量的响应。4年试验结果表明:与强度人为干扰相比,保护性干扰和适度人为干扰后的土壤总贮水量、吸持贮水量和滞留贮水量分别提高了12.41%、5.33%、17.37%和29.13%、33.23%和26.24%;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分别提高了23.35%、9.51%、17.55%和48.63%、56.08和71.05%;与强度人为干扰相比,保护性干扰和适度人为干扰的综合肥力分别提高了1.9%和38.5%,其中保护性干扰的水解氮、有机碳和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2.11%、38.91%和38.94%,适度人为干扰的水解氮、有效磷、有机碳和有机质含量提高了61.97%、90.57%、130%和130.04%,保护性干扰和适度人为干扰的土壤综合评价指数分别提高了15.43%和58.94%。研究表明,与保护性干扰相比,适度人为干扰在土壤的蓄水保水、肥力和固碳增汇等方面更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有条件经营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适度人为干扰措施对天然次生灌丛进行管理从而达到加快土壤恢复的目的。

  • 典型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对退耕还林还草的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3-14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基于定点回顾实验设计,通过对比分析2005年初(退耕还林还草初期)和2014年底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小流域土壤碳氮格局变化,探讨石漠化治理工程实施后,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积累和碳氮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退耕还林还草10a后,示范区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显著增加1.3g/kg,但土壤全氮含量无显著变化;就空间格局而言,退耕还林还草初期土壤碳氮高值聚类区主要分布在坡脚旱地和荒地(荒草)类型区,退耕还林还草10a后其高值聚类区主要分布在荒地(灌丛和荒草)类型区,而10a前后土壤碳氮的低值聚类区始终分布在洼地旱地类型区;2005年和2014年土壤有机碳半变异函数的拟合模型相同,均为球状模型,在退耕还林还草10a后空间异质性增强,土壤有机碳的空间格局受土壤母质和植被结构的影响增强;而土壤全氮半变异函数的拟合模型不同,由指数模型变为球状模型,在退耕还林还草10a后空间异质性减弱,土壤全氮的空间格局受随机因素影响增强。研究结果对石漠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具有重要的科学参考和实践指导意义。

  • 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伯顿断裂带嘴刺目线虫多样性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分类: 地球科学 >> 海洋科学 提交时间: 2017-03-22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从太平洋深海克拉里昂-克利伯顿断裂带(Clarion-Clipperton fracture zone,简称CC区)4个站位采集的深海沉积物样品中检出26条嘴刺目(Enoplida)线虫个体。综合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嘴刺目线虫6科8属,其中尖口线虫科(Oxystominidae)个体数量最多,占总数的57.7%,其次为前感线虫科(Anticomidae,19.2%)、光皮线虫科(Phanodermatidae,7.7%)、钩线虫科(Oncholaimidae,7.7%)、烙线虫科(Ironidae,3.8%)和矛线虫科(Enchelidiidae,3.8%)。科、属组成与相邻站点同期采样所获的线虫近似,而丰度组成比例有所差异。分子生物学方法获得了线虫rRNA基因序列16条,经GenBank数据库比对,其与已有的序列相似性范围为94%-99%,以此为依据可确定到科的水平和大部分属的水平(84.6%)。DNA条形码比对结果和形态学鉴定结果有较高一致性,表明分子条形码技术可作为深海线虫鉴定的有效手段。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基于18S和28S rRNA基因序列,采用不同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其分支结构基本一致;钩线虫科和矛线虫科聚类在一起,光皮线虫科和前感线虫科聚类在一起,显示出彼此间较近的遗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