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母亲敏感性与婴儿气质、注意对学步儿执行功能影响的交互作用:一项两年的追踪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为同时探究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对学步儿执行功能的影响, 对163对母婴进行追踪测量。婴儿6个月时根据母婴自由互动录像编码母亲敏感性; 使用最长注视时长范式测量婴儿注意特征; 使用母亲报告的《婴儿行为问卷—修订短版》测量婴儿气质; 24个月时使用多位置寻找任务、形状Stroop任务、逆转分类任务、延迟满足任务测量学步儿执行功能。结果发现:(1)婴儿6个月最长注视时长能够显著正向预测24个月的多位置寻找与延迟满足任务得分。(2)母亲敏感性能够正向预测气质外向性低的婴儿24个月时的逆转分类任务表现, 对气质外向性高的婴儿24个月时的逆转分类任务表现的预测不显著。(3)母亲敏感性能够正向预测最长注视时长更长的婴儿24个月时的形状Stroop任务得分; 负向预测最长注视时长更短的婴儿24个月时的形状Stroop任务得分。研究发现了针对不同特征的婴儿, 母亲的养育敏感性对学步儿执行功能影响的差异, 这对早期教育应该如何“因材施教”有所启示。

  • 生态输水前后台特玛湖植物多样性变化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9-10-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通过综合分析台特玛湖2000―2017年连续的植被数据资料,对每个监测断面的漫溢样地和无漫溢样地(即对照样地)的植被变化开展野外调查和数据采集工作。研究发现:① 随着生态输水的进行,台特玛湖植被的生态效益逐渐显现,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在漫溢区,单位面积物种数、植被盖度和植被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6.8种 •(100m2)-1、 30%和1 350个.•(100m2)-1,较地下水抬升区分别增加了3倍、3.29倍和49倍;并且输水前(2000年)湖区植物有2科3属7种,输水后增至10科21属26种,增加了8科18属19种。② 近十几年生态输水过程中,台特玛湖植被向以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主的盐渍化低地草甸方向发展,趋于简单化。演变特征主要为:输水初期(2000―2005年)地表植被以新萌发的一年生草本占主要优势(重要值0.50),其次是多年生草本(重要值0.20),最后是灌木(重要值0.10);随输水的进行,2009年一年生草本植物减少,进而被灌木与多年生草本替代:灌木为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盐节木(Halocnemum strobilaceum)等原生盐生植物,且出现新萌发的幼苗,多年生草本为芦苇;2012―2016年,在输水之后充沛的水资源环境下,优势种组成趋于简单,植被向以芦苇为主的盐渍化低地草甸方向发展。

  • 婴幼儿自我调节的发展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婴幼儿自我调节的概念结构与发展机制至今无统一定论。本文作者在回顾关于婴幼儿自我调节的文献时发现该领域出现过两次不同研究取向的整合:第一次整合是包含气质-行为领域的整合以及纳入生理调节与情绪调节的整合, 第二次整合是行为-气质研究与认知领域研究的整合。本文总结两次研究取向的整合后提出了以生理-情绪-注意调节为基础、认知-气质-行为调节为核心的新的婴幼儿自我调节发展模型, 为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 基于FY-3D/MERSI-Ⅱ归一化积雪指数和MOD10A1的精度对比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风云三号D星(FY-3 D)是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II ( MERSI- II )是其携带的核心传感器之一,MERSI- }实现了云、气溶胶、水汽、陆地表面特性、海洋水色等大气、陆地、海洋参量的高精度定量反演。选取2018年大8月无云时相的FY-3 D/MERSI- II数据对天山中段终年积雪进行归一化积雪指数(vDSI)的计算。结合高分辨率Landsat-8影像,利用混淆矩阵对FY-3D/MERSI- II数据计算结果与同期MODIS日积雪产品数据MOD10A1进行精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FY-3 D/MERSI- II图像平均总体精度为0. 855 , MOD10A1图像平均总体精度为0. 820 ,FY-3 D/MERSI- }积雪覆盖提取平均总体精度比MOD10A1积雪覆盖提取平均总体精度高0. 035FY-3 D/MERSI- II的K内>pa系数平均值为0. 659 , MOD10A1的K句>pa系数平均值为0. 558 , FY-3 D/MERSI- II的K内>pa系数平均值大于MOD10A1的K内>pa系数平均值。故FY-3 D/MERSI- II数据提取积雪覆盖面积精度更高,更接近高分辨率Landsat-8影像目视解译结果。

  • 两种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1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通过分析不同作物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为深入探究关中地区农田生 态系统碳循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于陕西省杨凌地区, 在2012 年10 月至2014 年9 月期间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和冬小麦-夏大豆轮作模式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设置秸秆还田(SM)和秸秆不还田(NS)两个处理, 测定分析不同处理下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和差异, 并估算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结果表明: 土壤呼吸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在作物生育期大部分时间内, SM 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均显著高于NS处理(P夏大豆>冬小麦, 土壤呼吸总量表现为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冬小麦-夏大豆轮作。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与冬小麦-大豆轮作的土壤温度间存在差异; 其中, 在冬小麦生育前期,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的土壤温度显著高于冬小麦-大豆轮作; 第2 季夏玉米生育期内5 cm 深度的土壤温度显著低于同季的夏大豆; 相比NS 处理, SM 处理能提高冬季土壤的温度, 并降低春季和夏季的土壤温度; 在高温少雨的时期内, SM 处理能够提高0~30 cm 土壤的平均含水量, 不同的前茬作物引起两种轮作模式中冬小麦耕作层土壤含水量间明显的差异,夏玉米耕作层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夏大豆。相关分析表明, 土壤呼吸与5 cm 和10 cm 土壤温度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 且与5 cm 土壤温度的相关性更好; 但土壤呼吸与0~30 cm 的土壤平均含水量无显著相关性。5 cm 和10 cm 土壤温度变化能够分别解释土壤呼吸变化的64.6%~67.3%和51.5%~59.6%。整个研究周期内, 温度敏感性(Q10)为1.70~2.01,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的温度敏感性显著高于冬小麦-大豆轮作, 且同一轮作模式下SM 处理的温度敏感性显著低于NS 处理。因此, 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农田的土壤呼吸作用, 降低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 同时能够调节土壤的水热状况。

  • 基于Informer 神经网络的农产品物流需求预测分析——以华中地区为例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林、牧、渔业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3-05-15 合作期刊: 《智慧农业(中英文)》

    摘要: 保障农产品物流稳定性即是保障民生问题的关键。对农产品物流需求的预测是合理规划农产品物流稳定 性的重要保证。然而,农产品物流需求的预测实际较为复杂,预测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因此,为了保证 对农产品物流需求预测的准确性,需要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本研究以农产品物流需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In⁃ former神经网络构建预测农产品物流需求的神经网络模型,以华中地区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为例,对三省的 农产品物流需求进行预测。同时用长短时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 网络和Transformer神经网络对 华中三省农产品物流进行需求预测,将三种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基于Informer神 经网络模型预测测试误差平均百分比为3.39%,低于LSTM和Transformer神经网络模型的4.43%和4.35%。并且用 该Informer神经网络模型对三省预测出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结果较为接近,河南省2021年的预测值为4185.33,实际 值为4048.1,误差为3.389%;湖北省2021年的预测值为2503.64,实际值2421.78,误差为3.380%;湖南省2021 年的预测值,2933.31,实际值为2836.86,误差为3.340%。表明该模型对华中三省的农产品物流需求预测的结果 较为准确。三省2023年的预测值高于2021年的预测值。因此,在2021年物流运输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必须保证 物流运输效率,加强物流运输能力,以满足华中地区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

  • 基于CA-Markov模型的多时间跨度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1-15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LUCC)模拟是LUCC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时间间隔是模拟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对模拟结果精度有何影响,有待深入研究。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典型绿洲区四道河子镇为例,基于遥感影像提取1975、1985、1995、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别以20 a、15 a、10 a和5 a为时间间隔构建CA-Markov模型,模拟2015年土地利用结构,定量探讨时间间隔对CA-Markov模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975—2015年,四道河子镇LUCC以耕地和草地为主,期间耕地、建设用地迅速扩张,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大幅减少,水域在1985—2000年呈现小幅增长。耕地的增加和草地及林地的减少是研究区近40 a LUCC最显著的特征。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时间间隔为20 a、15 a、10 a、5 a的TFOM分别为70.35%,69.18%,76.32%和88.00%。基于2005—2010年转移概率的模拟结果更接近于2015年实际结果,适合模拟四道河子镇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模拟应依据区域LUCC特征确定最佳的时间间隔,提高模拟精度。

  • 近57 a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1958年航片和1976年、1987年、1998年、2006年和2015年5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运用ArcGIS软件提取矢量化数据,对玛纳斯河流域近57 a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在1958—2015年发生了普遍变化,耕地、未利用地和建筑用地的面积不断增加,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5.27%、4.6%和1.53%;而草地、林地和水域不断减少,减少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3.5%、5.3%和2.55%。②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表明,玛纳斯河流域近57 a变化速度最快的是建筑用地,年变化率占流域总面积的12.37%;其次是耕地,年变化率占流域总面积的6.01%;此外,未利用地、林地、草地和水域的年变化率分别为0.21%、-0.99%、-0.54%和-1.39%。③ 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该流域的景观格局,导致景观结构破碎化。1958—2015年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斑块数增加最多,分别增加了8.50×105个、6.54×105个和2.68×105个;而平均斑块面积(MPS)却在不断减小,分别减小1.83 km2、26.11 km2和20.26 km2,其中耕地和草地破碎化增加。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分析对于深入揭示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内部机制,促进流域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维持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 室内恒温条件下稻田土壤中菌渣的分解过程及CO2 释放特征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菌渣是栽培食用菌后的下脚料,可作为有机肥再利用。本文通过实验室条件下培养不同比例的菌渣和稻田土壤混合物[不施用菌渣(TS), 土壤与菌渣质量比为10∶1(SM1)、5∶1(SM2)和2∶1(SM3), 全部菌渣(TM)], 研究不同处理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 探讨菌渣在稻田土壤中的分解过程, 并分析CO2 释放特征, 为菌渣合理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 在相同培养时间, 添加不同比例菌渣处理有机碳和氮含量均比TS 处理高,其中TM 处理的有机碳和全氮分别比TS 处理提高了10.7 倍和11.0 倍。有机碳、氮含量的提高量主要依赖于菌渣的添加量。总体来说, 各处理随培养时间的延长, 由于碳氮的分解, 有机碳、氮均有下降趋势; 在35 d 后TM 处理有机碳氮下降较快。添加菌渣越多, 有机碳残留率也越大。在培养63 d 后, 菌渣有机碳(YC)和氮(YN)的分解残留率与菌渣添加量(X)的关系式分别为: YC=71.26X0.607 5, r2=1.000 0**和YN=74.039X0.413 3,r2=0.999 9**。各处理土壤CO2 释放速率均表现出先增后降然后趋于稳定趋势。菌渣用量越高, CO2 释放速率越高, 各处理在不同培养时间CO2 释放速率均表现为TM>SM3>SM2>SM1>TS。在第7 d 时各处理CO2 释放速率最高, 在第14 d 时渐渐处于平稳下降状态, 培养35 d 后, 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强度很小, 大部分有机碳被固定在土壤中, 其中TM 处理有机碳矿化强度最小。总之, 还田菌渣越多, 土壤中被固定的碳越多。

  • 不同代谢肥胖表型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关联: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3-09-07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早期研究发现超重/肥胖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增加有关。然而,有研究发现单纯分析超重/肥胖与女性乳腺癌的关联可能并不科学,因为超重/肥胖可分为不同代谢表型。目前关于不同代谢肥胖表型与乳腺癌关联的结论并不一致。目的 通过队列研究分析不同代谢肥胖表型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06年度和2008年度在开滦总医院及其附属共11家医院首次参与健康体检的女性开滦职工为研究对象(n=23406),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根据代谢综合征和BMI的类型将研究对象分为代谢正常体质量正常(MHNW)组(n=12739)、代谢异常体质量正常(MUNW)组(n=1060)、代谢正常超重/肥胖(MHO)组(n=6394)和代谢异常超重/肥胖(MUO)组(n=3213)。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以首次参加体检为随访起点,以新发乳腺癌、死亡或随访时间结束(2020-12-31)为随访终点。采用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四组与乳腺癌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随访(13.261.85)年,乳腺癌新发病例为353例,总人群发病密度为11.38例/万人年。MHNW组、MUNW组、MHO组、MUO组发病例数分别为154、21、113、65例,发病密度依次为9.08、15.37、13.27、15.49例/万人年,乳腺癌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22%、2.01%、1.67%、1.93%。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与MHNW组相比,MHO组、MUO组乳腺癌患病风险分别增加42%(HR=1.42,95%CI:1.11~1.82)、59%(HR=1.59,95%CI:1.17~2.17)。按照绝经状态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前,与MHNW组相比,MUO组发病风险增加69%(HR=1.69,95%CI:1.01~2.83);绝经后,与MHNW组相比,MUNW组、MHO组和MUO组乳腺癌发病风险分别增加85%(HR=1.85,95%CI:1.09~3.14)、50%(HR=1.50,95%CI:1.06~2.13)、55%(HR=1.55,95%CI:1.05~2.28)。结论 超重/肥胖是女性发生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超重/肥胖合并代谢异常者乳腺癌发病风险进一步增加;绝经后,体质量正常但代谢异常者乳腺癌发病风险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