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程相关蛋白(PRs)在植物抗病抗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盐穗木病程相关蛋白基因HcPR10(GenBank:KF673356)来自盐穗木(Halostachys capsica)在600 mmol·L-1 NaCl胁迫下的盐抑制差减文库。为探究盐穗木病程相关蛋白HcPR10发挥生物学功能的机制,通过体外表达和纯化HcPR10重组蛋白,制备特异性的HcPR10多克隆抗体。本研究采用双酶切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载体pET28a-HcPR10,转化至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诱导表达,通过正交分析优化重组蛋白可溶性诱导表达的条件,利用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基于纯化获得的His-HcPR10重组蛋白和转HcPR10拟南芥总蛋白,分别利用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抗血清效价和特异性。结果表明: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8a-HcPR10;正交结果显示诱导温度27 ℃,诱导转速200 r·min-1,IPTG浓度0.7 mmol·L-1,诱导时间6 h条件下可诱导表达大量可溶性目的蛋白;ELISA检测抗HcPR10血清效价达1:243 000,Western Blotting印迹结果显示制备的抗血清可以与重组蛋白和转基因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异源表达的HcPR10蛋白特异性结合。获得了效价高、特异性强的盐穗木病程相关蛋白HcPR10抗血清,为进一步研究HcPR10的亚细胞定位及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submitted time 2020-08-02 From cooperative journals:《广西植物》 Hits757, Downloads262, Comment 0
针对传统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方法难以从QAR数据中提取有效特征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与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双通道融合模型CNN-LSTM。CNN与LSTM分别作为两个通道,通过注意力机制(attention)融合,从而使模型能同时表达数据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上的特征,并以时间序列预测的方式验证融合模型特征提取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双通道融合模型与单一的CNN、LSTM相比,能够更有效地提取数据特征,模型单步预测与多步预测误差平均降低35.3%。为基于QAR数据的故障诊断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
submitted time 2018-06-19 From cooperative journals:《计算机应用研究》 Hits1685, Downloads1195, Comment 0
基于Shamir(n,t)秘密共享方案,提出一个新的门限秘密共享方案。利用n阶矩阵的特征方程具有重根的特点,实现了不同集合中参与者的秘密共享。同一参与集合所对应的次主密钥是相同的,即特征值是相同的,将同一个特征值所对应的不同特征向量作为子密钥,分发给同一参与集合的参与成员。而且利用黑盒子,同一集合内部成员可以验证自己手中的子密钥的真实性,从而达到了防欺诈的目的。分析结果表明,本方案是安全的理想秘密共享方案。 |
submitted time 2018-05-24 From cooperative journals:《计算机应用研究》 Hits1422, Downloads869, Comment 0
针对电容层析成像(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ECT)逆问题求解的病态性和不适定性,在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FOCUSS的ECT重建算法。采用离散余弦变换(DCT)基将原始图像灰度信号进行稀疏化处理,在使用正则化FOCUSS算法求解的过程中引入拟牛顿法逼近求解中间稀疏变量,以提高信号重构的准确性。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同LBP、Tikhonov和Landweber和FOCUSS算法相比,改进的FOCUSS算法能够有效区分物场中的不同介质,改善图像过度平滑的问题,减小图像误差至0.23,提高图像相关系数至0.80,具有更好的成像效果,为ECT图像重建算法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submitted time 2018-04-12 From cooperative journals:《计算机应用研究》 Hits1360, Downloads738, Comment 1
介质-导体相间结构是航天器部件的常见结构。为研究影响此种结构深层充电特性的内在因素,设计了不同构型的实验样品,利用Sr90放射源模拟空间高能电子环境对样品进行了深层充电辐照实验,测量了充电电位的差异。并借助深层充电三维仿真软件计算了此种结构在不同几何构型情况下的深层充电电位、电场分布。实验和仿真结果表明,介质最高表面电位以及介质内部最大电场均与介质宽度和高度呈正相关。其它条件不变时,介质越宽,或越高于导体表面,发生放电的风险就越高。在介质与导体侧面存在微小缝隙情况下,介质内最大电场显著增强,易发生内部击穿。而在介质与导体之间的真空间隙内,电场很容易超过击穿阈值,在一定的触发条件下放电风险很大。航天工程应用中为降低此种结构深层充放电的风险,在满足绝缘性能及其他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小介质的宽度,降低介质与导体间高度差,并确保介质与导体侧面接触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