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婚姻质量对父母协同养育的影响:基于共同命运模型的跨层中介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共同命运模型(common fate model, CFM)是在家庭或二元层面研究中值得信赖的模型, 其更好地解释了亲密关系内在的相互依赖性。本研究基于共同命运模型探讨了家庭整体婚姻质量对父母协同养育程度的影响, 以及教养能力感在两者间的跨层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分层整群抽取上海市幼儿园中孩子(平均年龄5.14岁, 年龄范围4~7岁)的父亲与母亲参与调研, 分两个时间段(T1, T2; 间隔1年)收集数据, 最终得到650个家庭的父亲、母亲的婚姻满意度问卷(T1), 教养能力感问卷(T2)和协同养育感知问卷(T2)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1)基于共同命运模型, 家庭层面的婚姻质量正向预测家庭层面的支持性协同养育, 并负向预测家庭层面的破坏性协同养育; (2)家庭层面的婚姻质量正向预测父母各自的教养能力感; (3)父母各自的教养能力感正向预测家庭层面的支持性协同养育, 并负向预测家庭层面的破坏性协同养育; (4)父母个人层面的教养能力感在家庭层面的婚姻质量与家庭层面的支持性协同养育和破坏性协同养育起中介作用。总之, 本研究基于追踪数据运用共同命运模型, 并结合家庭层面(婚姻质量和协同养育)和个人层面(教养能力感)探讨了教养能力感在婚姻质量与父母协同养育间的跨层中介效应, 为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指导意见, 并进一步促进了共同命运模型发展。

  • 婚姻质量对父母协同养育的影响: 基于共同命运模型的跨层中介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8

    摘要: 共同命运模型(common fate model, CFM)是在家庭或二元层面研究中值得信赖的模型,其更好地解释了亲密关系内在的相互依赖性。本研究基于共同命运模型探讨了家庭整体婚姻质量对父母协同养育程度的影响,以及教养能力感在两者间的跨层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分层整群抽取上海市幼儿园中孩子(平均年龄5.14岁,年龄范围4~7岁)的父亲与母亲参与调研,分两个时间段(T1,T2;间隔1年)收集数据,最终得到650个家庭的父亲、母亲的婚姻满意度问卷(T1),教养能力感问卷(T2)和协同养育感知问卷(T2)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基于共同命运模型,家庭层面的婚姻质量正向预测家庭层面的支持性协同养育,并负向预测家庭层面的破坏性协同养育;(2)家庭层面的婚姻质量正向预测父母各自的教养能力感;(3)父母各自的教养能力感正向预测家庭层面的支持性协同养育,并负向预测家庭层面的破坏性协同养育;(4)父母个人层面的教养能力感在家庭层面的婚姻质量与家庭层面的支持性协同养育和破坏性协同养育起中介作用。总之,本研究基于追踪数据运用共同命运模型,并结合家庭层面(婚姻质量和协同养育)和个人层面(教养能力感)探讨了教养能力感在婚姻质量与父母协同养育间的跨层中介效应,为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指导意见,并进一步促进了共同命运模型发展。

  • 无意识信息的刺激表征及其时间特性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无意识信息是否存在刺激表征有待解决。实验采用字母Flanker任务, 通过目标和flanker在刺激水平和反应水平上的冲突效应, 重点考察阈下flanker在刺激水平的表征。在相同的实验设计下, flanker可觉察时(实验1A), 观察到经典的刺激冲突效应和反应冲突效应; 而flanker无意识时(实验1B), 重复了反应冲突效应, 却观察到刺激冲突效应发生反转, 提示了无意识信息的反应加工及刺激加工。实验2采用符号材料促使刺激−反应的自动联结, 减少刺激−反应规则的难度, 结果重复了实验1B的发现——无意识信息引起反转的刺激冲突。刺激冲突下反转效应的一致结果表明无意识信息的刺激表征影响了认知加工。实验3考察这种影响在时间进程上的特点。无意识刺激表征的影响随反应时变化:在快速反应中观察到刺激冲突效应, 之后该效应发生反转且反转量随反应时增加而增大。相反, 无意识反应表征的影响在不同反应时下保持稳定。以上结果提供了无意识信息存在刺激表征的行为学证据并揭示了其时间特性, 提供了无意识领域中不一致研究结果的整合思路。

  • 干出脱水对羊栖菜叶状体与生殖托荧光特性的影响及其在沉水状态下的恢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12-02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在有性繁殖时期,潮间带海藻羊栖菜(Hizikia fusiformis)的叶状体与生殖托遭受低潮干出脱水的影响。为阐明羊栖菜在有性繁殖时期不同部位对干出脱水的耐受能力,研究了羊栖菜的叶状体和雌、雄生殖托在干出脱水过程中以及随后的沉水恢复状态下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羊栖菜叶状体及其生殖托的PS Ⅱ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Y(Ⅱ)]分别在0-73%和0-60%的脱水率范围内未发生显著变化,而继续脱水则会显著降低藻体的Y(Ⅱ),表明羊栖菜叶状体和生殖托的Y(Ⅱ)下降的脱水界限值分别为73%和60%,对脱水耐受能力较强。在连续干出脱水过程中,叶状体和生殖托的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和光强耐受能力(Ik)都显著下降,且在严重脱水状态(失水率为75%)下,羊栖菜叶状体和雌、雄生殖托的Y(Ⅱ)分别比干出初始时降低了12%、31%和37%,且复水后其雌、雄生殖托的Y(Ⅱ)无法恢复,甚至持续降低。同时叶状体和生殖托的rETRmax、Ik和光能利用效率(α)都显著下降,说明严重脱水使藻体不同部位的PS Ⅱ反应中心受到了不可逆的损伤。在持续大幅度脱水过程(失水率高于60%)中及随后的沉水恢复过程中,比较藻体各部位的Y(Ⅱ)值发现,叶状体 > 雌生殖托 > 雄生殖托,表明严重脱水对雄生殖托的影响最大,对叶状体的影响最小。在有性生殖阶段,为了羊栖菜能有性繁殖成功,应避免藻体,尤其是生殖托经受到严重的干出脱水胁迫。

  •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在生殖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PP)是真核细胞蛋白质主要降解途径,在调节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质活性、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进程等各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UPP在人和动物配子生成的减数分裂同源重组、性染色体失活、减数分裂恢复及第一极体排出等过程中也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UPP在动物生殖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及配子生成中的信号传导及调节机制,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三次多项式温度分布液相模型在液滴蒸发中的应用

    分类: 动力与电气工程 >> 工程热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7-06-07 合作期刊: 《工程热物理学报》

    摘要: 三次多项式温度分布模型反映了液滴内部基于希尔球涡的实际流动,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单个液滴蒸发。鉴于三次多项式温度分布模型在预测单个液滴蒸发的准确高效性,本文以n-Decane油滴蒸发为例,采用三次多项式模型研究了通过改变初温和初始气流速度来改变初始雷诺数对液滴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气流速度来改变雷诺数的情况,不同雷诺数下液滴蒸发率与内部温度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以n-Decane,n-Heptane和n-Dodecane三种不同黏度的油滴蒸发为例,对比了液滴黏度对蒸发的影响,发现不同黏度液滴的蒸发率与内部温度分布差异较大,黏度越小,蒸发率越快;在液滴蒸发的初始阶段,内部温度梯度较大。

  • 绵枣儿花芽分化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明绵枣儿(Barnardia japonica)在哈尔滨地区的年生长节律以及花芽分化进程,以从长白山引种至东北林业大学花卉研究所苗圃内的绵枣儿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观察法研究绵枣儿的年生长节律,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其花芽分化各阶段的形态解剖学特征。结果表明,绵枣儿在哈尔滨地区的生长节律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花芽分化与发育期、开花期、结实期、休眠期;绵枣儿花芽分化进程可以分为7个阶段:4月中上旬,由于土壤温度较低,鳞茎仍处于未分化期;4月下旬进入花序原基分化期;5月上旬苞片原基分化;5月下旬为小花原基分化期;5月末至6月初花被片原基分化;6月上旬进入雄蕊原基分化期;6月下旬为雌蕊原基分化期;6月末7月初为始花期。本研究明确了绵枣儿在哈尔滨地区的年生长节律和花芽分化各阶段的解剖学特性,为园林应用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 带膨胀腔喷嘴制冷剂R134a闪蒸喷雾可视化研究

    分类: 动力与电气工程 >> 工程热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工程热物理学报》

    摘要: 闪蒸喷雾由于存在特殊的气泡爆裂使得其在较小压力下即能够实现较好的雾化效果。为了探索制冷剂R134a的闪蒸喷雾机理,本文利用高速摄像机对直管石英玻璃喷嘴内部流型以及不同膨胀腔喷嘴的外部喷雾特性进行了可视化观察及量化比较。发现随喷雾压力增大,制冷剂R134a在直管喷嘴内部表现出对称空化、非对称空化和类弹状空化等不同的空化流型,其中对称空化流型对应的雾化锥角基本相同。膨胀腔型喷嘴达到较小喷雾锥角所对应的膨胀腔长径比为1:22:1,最佳外部喷雾锥角稳定在70左右。

  • 林窗尺度对侧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短期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2-01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为了明晰林窗尺度对侧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短期影响,以徐州市50年生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开设林窗2a后3种林窗尺度(半径分别为4m,S林窗;8m,M林窗;12m,L林窗)和位置(林窗内、林缘和林窗外部)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N,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样地相比,L林窗显著提高了春季(207.1mg/kg)和夏季(169.5mg/kg)林窗外部的土壤MBN含量;M林窗显著提高了春季林窗内部(2959.3mg/kg)和林缘(3008.8mg/kg)位置土壤MBC含量和林缘位置(207.7mg/kg)土壤MBN含量,且显著提高了夏季林窗内部(144.4mg/kg)土壤MBN含量;S林窗显著降低了春季林窗外部和林缘位置土壤MBC(分别为2159.2mg/kg和1955.1mg/kg)和MBN(分别为153.1mg/kg和131.3mg/kg)含量。(2)土壤MBC含量与土壤全碳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在3-27℃之间);土壤MBN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和D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碳呈显著正相关;土壤MBC和MBN含量与凋落物量没有显著相关关系。本研究中,相对于S和L林窗,M林窗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提高作用较为明显,可促进侧柏人工林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在徐州侧柏人工林中开设M林窗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林木生长。

  • 林窗尺度对侧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1-20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微生物活性是影响土壤碳循环等地下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因素。以徐州市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Franco)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未受干扰的侧柏林为对照(CK),设置半径分别为4、8、12m的3种尺度近圆形林窗,从林窗边缘(D1)到距林缘4m (D2)及8m处林下(D3)水平梯度上分析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氮(MBN)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CK相比,林窗样地土壤MBC总体降低,MBN含量显著下降(PPH')、丰富度(S)和均匀度(E)3个指数在各点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小林窗和CK的优势度指数(Ds)显著大于(P<0.05)大林窗。侧柏林人工林窗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尺度和位置梯度效应,林窗有望促进侧柏林土壤碳固持和大分子物质降解,提高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综合而言,中尺度林窗对侧柏林生态功能的发挥较为有利。

  • 440MPa高强IF钢镀锌层中抑制层的组织结构及生长机理研究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1-07 合作期刊: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摘要: 利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FEG-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440MPa IF-HS钢镀锌层中的抑制层进行了组织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抑制层由两相组成,一部分为细小的FeAl3相,其单独成层或位于粗大晶粒底层,另一部分为粗大Fe2Al5相位于抑制层的表层。抑制层的生长机理研究表明,FeAl3相首先在钢基体表面形成,Fe2Al5相通过消耗FeAl3相形成和生长。

  • SLC22A1低表达与肝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303例报告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 评估SLC22A1在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使用303例肝癌(HCC)和匹配的癌旁肝组织(ANLTs)标本构建组织芯片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IHC),两名病理医生对SLC22A1的表达进行评分。评分范围为1到12分,总分>6为高表达组,总分≤6为低表达组。分析SLC22A1表达量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所有ANLTs的IHC评分均为12分,肝癌中仅29例(9.6%)为12分。根据患者HCC的IHC评分将其分为两组:59%(180/303)为低表达组(评分≤6);41%(123/303)为高表达组(评分>6)。低表达组的无瘤生存率(DFS)和总体生存期率(OS)均显著低于高表达组。低表达组的1、3、5年DFS分别为43%,31%和27%,高表达组为58%,47%和43%。低表达组的1、3、5年OS分别为66%,38%和32%,高表达组为80%,57%和50%。SLC22A1的低表达与肿瘤直径,BCLC分期,肿瘤分化和AFP水平相关(P<0.05)。SLC22A1低表达是影响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子(HR,1.454;95% CI,1.050~2.013)。结论 SLC22A1低表达是肝细胞癌的恶性特征和潜在不良预后的标志。

  • 甘蔗间作玉米对甘蔗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探讨甘蔗间作玉米种植对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在云南元江和陇川甘蔗种植 区设置甘蔗间作玉米和单作甘蔗田间小区试验, 采用Biolog 技术研究了甘蔗间作玉米对甘蔗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陇川试验点甘蔗间作玉米田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指数Shannon 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 指数、Shannon 均匀度指数和McIntosh 均匀度指数分别比甘蔗单作田提高7.08%、11.25%、63.16%、1.31%和2.26%; 元江试验点, 甘蔗间作玉米田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指数Shannon 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 指数、Shannon 均匀度指数和McIntosh 均匀度指数分别比甘蔗单作田提高10.58%、48.40%、43.42%、0.20%和1.65%。由此表明甘蔗间作玉米种植提高了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甘蔗间作玉米种植提高了甘蔗根际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率, 且元江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效率低于陇川。与单作甘蔗相比,元江试验点间作甘蔗根际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多聚物类、胺类、羧酸类和酚酸类利用率分别提高141.71%、50.53%、62.38%、92.82%、43.21% 和6.30%, 陇川试验点分别提高42.90%、51.50%、33.30%、42.64%、16.72%和24.47%。其中, 两个试验区间作田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D-纤维二糖、D,L-a-甘油、D-半乳糖-γ-内酯、L-丝氨酸、甘氨酰-L-谷氨酸和2-羟苯甲酸的利用率比单作显著提高100%以上。通过主成分分析, 发现甘蔗与玉 米间作改变了甘蔗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及其代谢功能, 且碳水化合物类、羧酸类和氨基酸这3 类碳源是区分甘蔗单作和间作处理间差异的敏感碳源。陇川试验点, 对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影响较大的碳源主要包括2 种多聚化合物、6 种碳水化合物、2 种羧酸类化合物、4 种氨基酸和1 种酚酸; 元江试验点, 对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影响较大的碳源主要包括1 种多聚化合物、5 种碳水化合物、3 种羧酸类化合物、4 种氨基酸和2 种胺类化合物。综上所述, 宿根甘蔗间作玉米提高了甘蔗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增加了根际微生物的活性, 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功能。研究结果可为作物间作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增产机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