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科技论文初审查重结果判定模式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7-03

    摘要: 【目的】旨在对科技论文初审查重结果判定模式进行研究,以期提出科学辩证的取舍策略,使论文初审更加公平与公正。【方法】首先采用调查统计法对当前初审查重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利用数学分析法对论文总复制比给予解构,最后根据相似片段分布对论文加以分类,针对不同类型提出不同的判定模式。【结果】调查统计发现,在目前各期刊的初审工作中,论文总复制比是否超过规定的复制比阈值已具备一票否决的作用,有失偏颇。本研究根据论文各部分的重要性以及相似片段在不同部分的分布情况,将初审论文分为连续分布型、一头分布型、两头分布型、中间分布型,其中连续分布型又分为连续均匀型和连续非均匀型;一头分布型再分为头部分布型和尾部分布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提出有针对性的判定策略,并给出论文查重辩证取舍实操工作流程与论文辩证查重取舍计算机程序框图。【结论】论文审稿工作是期刊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不断探索优化审稿过程的每个流程尤为必要。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辩证分析思想的论文人工智能查重系统一定会被开发出来,长期困扰期刊的学术质量把控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等问题也会得到更加合理优化地解决,将使期刊论文的审稿环节更加合理、客观与公正。

  • 1990—2019 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流行现状、疾病负担及发病预测分析

    分类: 物理学 >> 普通物理:统计和量子力学,量子信息等 提交时间: 2023-08-2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慢病,且仍是我国乃至全球一个函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目的 探讨 19902019 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流行特征和疾病负担情况,预测 20202050 年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情况,为心血管疾病相关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 2019 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数据库,提取19902019 年中国及全球心血管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使用基于 GBD 2019 数据库可公开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以及对应的年龄标准化(简称标化)率来量化心血管疾病的疾病流行情况,使用伤残损失寿命年(YLD)、早死损失寿命年(YLL)、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量化疾病负担情况,构建 ARIMA 模型预测 20202050 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结果 19902019 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增长了 93.75%、99.75%、57.39%。女性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均高于男性,标化死亡率低于男性。从 2019 年数据上看,中国心血管疾病总体发病率随着年龄升高呈上升趋势,在 95 岁及以上年龄组达到最高值。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趋势与总体趋势相似,但略有差异。总体患病率随着年龄升高呈上升趋势,女性高于男性。在 45 岁以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男性的死亡率在各个年龄段上均高于女性。19902019 年男性 YLL 率、YLD 率、DALY 率增长了 36.99%、102.42%、40.78%,女性增长了 2.79%、107.13%、11.50%。从 2019 年数据来看,中国总人群心血管疾病的 YLL 率、YLD 率、DALY 率总体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尚无拐点出现。男性 YLL 率、DALY 率随人口老龄化进展逐渐升高并远高过女性,女性 YLD 率在 55~59 岁年龄组后逐渐升高并远高过男性。19902019 年,全球心血管疾病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及标化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中国的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患病率仍有所增加,标化死亡率随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全球范围。从全球整体水平上看,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标化 YLL 率、标化 DALY 率随同全球一样呈下降趋势,但 2000 年以后中国心血管疾病的疾病负担高于全球整体水平,且标化 YLD 率逐年增加。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吸烟、吸二手烟、饮酒、体力活动少、高空腹血糖、高收缩压、高 BMI、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肾功能不全。从中国及全球相关数据来看,高收缩压(高血压)依然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且死亡人数逐年增加。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脂血症)是全球及近年来中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第二因素。20202050 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标化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预计到 2050 年心血管疾病的标化发病率将达到 663.618/10 万。结论 19902019 年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疾病负担较为严峻,在未来 50 年尚无拐点出现,疾病流行及负担情况均高于全球范围。预计到 2050 年心血管疾病的标化发病率将达到 663.618/10 万。

  • 一种面向机器人机械系统的程式化动力学建模方法

    分类: 机械工程 >> 机械制造自动化 提交时间: 2022-09-26 合作期刊: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摘要: 针对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复杂、冗余计算导致运算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程式化建模方法(PMM)。以六自由度斯 坦福机械臂为例,利用该方法建立基于拉格朗日方程的动力学模型,按照正向分析,逆序输出的核心思想,重点分析模型 递推过程;在验证模型正确性的基础上,比较使用PMM和未使用PMM 的常规拉格朗日方程所建立的斯坦福机械臂力学 模型在计算机中的尺寸和运行时间等指标。实验结果表明,相对常规拉格朗日方法,由PMM 所建模型的复杂程度降低 了67.6%,计算效率提高了66.3%;斯坦福机械臂为完整约束系统,将PMM推广到欠驱动非完整约束系统,采用与模型紧 密相关的部分反馈线性化控制算法进行数值仿真和物理样机实验分析,验证了PMM 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不同类型的机 器人提供了一种效率高、通用性强的动力学建模方法。

  • 基于慢病毒系统的双荧光标记多功能自噬流监测系统建立与应用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目的 构建能够用于稳定动态监测细胞自噬流变化和过表达基因的红色荧光蛋白-绿色荧光蛋白-鼠源LC3融合慢病毒多功能表达载体(PCDH-Duo-mRFP-eGFPph-LC3rat,PCDH-Duo) , 并构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稳转株观察自噬流变化。方法 应用基于PCR精确合成mRFP-eGFPph-LC3rat融合全基因,将其克隆至慢病毒表达载体PCDH-CMV-MCS-EF1a-GFP中,重组质粒经菌落PCR、酶切及测序分析正确无误后, 包装慢病毒,转染Raw264.7细胞,并利用流式分选术获取稳转株,经氯喹抑制自噬模型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eGFP蛋白表达确认其可靠性。结果 成功构建了PCDH-Duo重组慢病毒质粒,包被慢病毒并获得Raw264.7稳定细胞系(Raw264.7-PCDH-Duo),可稳定表达双荧光蛋白,经3 mM氯喹作用6h后,能够稳定准确指示自噬流变化。结论 成功构建了基于慢病毒系统的双荧光标记多功能自噬流监测系统,为研究细胞自噬与编码基因及非编码基因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方便有力的工具。

  • 奥氏体化温度对中碳淬火-配分钢干滑动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7-11-21 合作期刊: 《金属学报》

    摘要: 对中碳Fe-0.4 C-1.5 Mn-1.5 Si钢,以传统的淬火-回火试样作对比,研究了三种奥氏体化温度处理后淬火-配分试样的干滑动摩擦磨损性能。结果发现,860 ?C和1000 ?C全奥氏体化处理的两种淬火-配分试样中残余奥氏体的含量相近(分别为~14.37 vol.%和~13.79 vol.%),其内的碳浓度较高(分别为1.37 wt.%和1.38 wt.%),机械稳定性较强。在恒定低载荷(50 N)和恒定低滑动速度条件(40 mm/s)下,摩擦过程中不易诱发马氏体相变,导致两种试样的耐摩擦摩损性能均很低。受显微组织细化影响,奥氏体化温度较低的试样具有更高的耐摩性。当奥氏体化温度降低到800 ?C时,获得临界淬火-配分的试样。显微组织分析表明,该试样中不仅包含少量的铁素体(~6.75 vol.%),而且存在最高含量的残余奥氏体(~22.28 vol.%),使得在四组试样内的显微硬度值最低。但由于低的碳浓度(~1.06 wt.%),残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较弱,在摩擦过程中易诱发马氏体相变,不仅贡献额外的硬化,而且马氏体相变体积膨胀引起的材料表面层压应力对提高耐磨性也有利,由此导致临界淬火-配分试样表现出最好的耐磨损性能。因此,在给定的摩擦参数条件下,残余奥氏体对马氏体钢抗磨损性能的影响主要决定于在摩擦过程中是否能经相变而引起附加的硬化作用。

  • 蛋白质结构预测:梦想与现实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提交时间: 2017-03-09

    摘要: 生物信息学的贡献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衡量,一方面是对生物学的贡献,即能否以数理的手段辅助生物学家(或者独立地)做出新的生物学发现 (discovery);另一方面则是对计算机科学的贡献,即实际问题是算法研究的推动力和源泉,我们能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检验已有算法,并开发新的算法(algorithm)。本文的目的即是以蛋白质结构预测的FALCON 方法为样本,对上述两个层面的贡献做一阐述。简短地说,从生物学发现角度来讲,FALCON 的结果为“蛋白质结构构象数目是有限的”这一论断提供了定量的支持;从算法的角度讲,FALCON 实际上是一种新的优化框架,FALCON 能够大大降低搜索空间的大小,而经典的Monte Carlo 与Local search 始终维持一个相对较大的搜索空间。实验结果表明这种降低搜索空间大小的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搜索成功的可能性

  • 饲料中添加桑叶黄酮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体成分、抗氧化指标及抗亚硝酸盐应激能力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桑叶黄酮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及抗亚硝酸盐应激能力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1.51±0.02) g的吉富罗非鱼8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鱼。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50、100、300、500和1 000 mg/kg的桑叶黄酮。饲养期56 d。饲养试验结束后,各组采用亚硝酸钠进行72 h应激试验。结果表明:1)各组间吉富罗非鱼增重、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吉富罗非鱼鱼体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2)试验组血清超氧化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比高于对照组,其中100、300、500和1 000 mg/kg桑叶黄酮组血清SOD活性,50、500、1 000 mg/kg桑叶黄酮组血清GSH-Px活性及100、500 mg/kg桑叶黄酮组血清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100、300和500 mg/kg桑叶黄酮组肝脏过氧化氢酶(CAT)、SOD活性和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GSH-Px活性以500 mg/kg桑叶黄酮组最高,显著高于1 000 mg/kg桑叶黄酮组(P<0.05)。3)亚硝酸盐氮应激48和72 h,50、100、500 mg/kg桑叶黄酮组的累计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桑叶黄酮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但提高了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及抗亚硝酸盐应激能力。本试验条件下,通过回归方程分析,以血清SOD活性、T-AOC为评价指标,得出吉富罗非鱼幼鱼饲料中桑叶黄酮适宜添加水平为100 mg/kg;以肝脏SOD活性、T-AOC为评价指标,得出吉富罗非鱼幼鱼饲料中桑叶黄酮适宜添加水平为371.00~441.75 mg/kg。

  • 枫香变红过程中叶片组织结构、光合特性及色素含量变化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因其叶片入秋后逐渐变红,极具观赏价值,是优良的景观生态树种。 该文通过连续监测枫香叶片变红过程中组织结构、光合特性以及色素含量的变化,分析叶片结构与其光合 特性和色素的关系,旨在了解枫香叶片结构变化与叶色的关系。结果表明:(1)枫香叶片变色过程中,表 皮细胞均为椭圆形,紧密排列,未观察到明显的细胞变异,表面未附着绒毛和蜡质,且上表皮细胞与栅栏 组织细胞间排列紧密,没有出现较大的气室。(2)随着叶片逐渐变红,叶片结构变化显著,其中,叶片、 上表皮、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以及气孔开度均逐渐减小,而气孔器长和宽、单个气孔器面积则逐渐增 大。(3)随着叶片结构的变化,其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致使净光合速率逐渐减小,在出现光破坏时,叶 片通过在栅栏组织细胞液泡内合成花色苷来自我保护,而大量的花色苷致使叶片表面呈现红色。因此,叶 绿素含量降低,花色素苷大量积累是导致枫香叶片变红的直接原因。综上所述,枫香叶色变红是其一系列 生理结构特征综合作用的结果。

  • 不同温度下PEG 模拟干旱对濒危植物狭叶坡垒种子萌发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2-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狭叶坡垒(Hopea chinensis)种子为典型的顽拗性种子。为探究种子萌发对温度和水 分的适应性,该研究在人工气候培养箱内设置3 种温度(15 ℃、20 ℃和25 ℃),采用6 个 聚乙二醇(PEG-6000)质量百分比浓度(0、5%、10%、15%、25%和35%)模拟干旱胁迫 处理,研究狭叶坡垒种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1)温度对种子萌发具有显著影响。同一 干旱胁迫浓度下,种子的萌发率、萌发势、萌发指数、胚根长、芽长和活力指数随着温度升 高呈上升趋势,萌发时滞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萌发历期随温度升高而波动性上升。(2)干旱 胁迫对种子萌发具有显著影响。同一温度下,种子的萌发率、萌发势、萌发指数、萌发历期、 胚根长、胚芽长和活力指数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加重呈减小的趋势,萌发时滞随干旱胁迫程度 加重而升高。(3)温度和干旱胁迫的交互作用对种子萌发具有显著影响。干旱胁迫下,不同 温度条件下种子萌发的表现不同。在35% PEG-6000 胁迫下,20 ℃和25 ℃时,种子萌发率 为8.89%和15.55%,显著大于15℃(0%)。综上所述,适宜种子萌发的温度为20 ℃和25 ℃, 适宜幼苗早期生长最佳温度为25 ℃。干旱程度越大,种子萌发受到的抑制作用越强,干旱 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高于温度因素,适当增温可缓解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