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婆婆纳抗黑色素瘤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明确婆婆纳(Veronica didyma Tenore)抗黑色素瘤活性部位及物质基础,该文采用 CCK8 法评价了婆婆纳乙醇提取物四个萃取部位(石油醚层、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水层)、 乙醇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对黑色素瘤细胞株(B16 和A375)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利用植 物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对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离纯化研究。结果表明:(1)乙 酸乙酯萃取部位(PPNE)较其他样品有更好的抑制B16 和A375 细胞增殖的作用,其IC50 值分别为0.177 mg·mL-1(B16)、2.826 mg·mL-1(A375)。(2)从活性部位PPNE 中得到 7 个单体化合物,即对羟基苯甲醛(1)、胡黄连苷II(2)、isoscutellarein 7 - O - (6''' - Oacetyl) - β - allopyranosyl (1'''→2'') - β - glucopyranoside(3)、3' - hydroxyl - 4' - O - methylisoscutellarein 7 - O - [6''' - O - acetyl - β - D - allopyranosyl - (1→2) - β - D - Glucopyranoside(4)、6 - O - veratroylcatalposide(5)、Veronicoside(6)、isoscutellarein 4' - methyl ether 7 - O - (6''' - O - acetyl) - ballopyranosyl (1'''→2'') - β - glucopyranoside(7),7 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 分离得到,HPLC 分析显示这7 个化合物是PPNE 的较大量成分。除化合物1 外,其他6 个 单体化合物均有较好的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作用,该文首次报道了化合物3、4、7 的抗 黑色素瘤活性。婆婆纳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PPNE)为其抗黑色素瘤活性部位,环烯醚萜 类化合物2、5、6 和黄酮类化合物3、4、7 可能为PPNE 抗黑色素瘤的活性基础。该研究结 果为合理利用其资源奠定了科学基础。

  • 鹧鸪花中一个新的木脂素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明确鹧鸪花枝叶的化学物质基础,该文采用硅胶柱色谱、MCI、C18、Sephadex LH-20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1)从鹧鸪花枝叶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richiconnarone A(1),3β, 21-dihydroxy-24-methylenecycloartane(2),3-Oxo-threo-23, 24, 25-trihydroxytirucall-7-ene(3),16-dehydeoxy-23β-hydroxymeliasenin F(4),ergost-5, 24(28)-diene-3β, 23S-diol(5),7α-羟基谷甾醇(6);(2)化合物1为新的木脂素,2-4为三萜化合物,5和6为甾体化合物,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该研究为鹧鸪花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椿根皮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寻椿根皮抑菌的物质基础,该文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 等对椿根皮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采用流式细胞法测试化合物的抑菌活性,以卡那霉素为对照组。结果表明:从椿根皮中分得到􀀁22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leuchiol (1)、withastramonolide (2)、7-ketositosterol (3)、白桦酯醇(4)、桦木酸甲酯(5)、1, 2, 4-trimethoxybenzene (6)、顺丁烯二酸二甲酯(7)、sonderianol (8)、dibutylphthalate (9)、pinoresinol (10)、对羟基苯甲酸乙酯(11)、avenalumic acid methyl ester (12)、5,3'-dihydroxy-3,7,4'-trimethoxy-flavone (13)、spathulenol (14)、2-甲基-5-丙基酮-7-羟基色原酮(15)、7,4'-dihydroxyflavone (16)、annphenone (17)、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18)、5,3',4'-三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1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0)、4-O-甲基没食子酸(21)、对苯二甲酸二辛酯(22)。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椿根皮中分离得到。抑菌活性测试显示化合物􀀁2 对绿脓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化合物􀀁3 对枯草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化合物􀀁8 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化合物􀀁17 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2 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于卡那霉素无显著差异(P>0.05)。

  • 钩毛茜草蒽醌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研究我国特有植物钩毛茜草(Rubia oncotricha)的化学成分,将钩毛茜草70 %乙 醇提取物采用硅胶、ODS、凝胶柱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并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 钩毛茜草中共分离了15 个蒽醌类化合物, 分别是 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6'-O-acetyl)-α-rhamnosyl(1→2)-β-glucoside (1) 、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α-rhamnosyl(1→2)-β-glucoside (2) 、 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3'-O-acetyl)-α-rhamnosyl(1→2)-β-glucoside (3) 、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β-glucoside (4) 、 1,3,6-trihydroxy-2-hydroxymethyl-9,10-anthraquinone-3-O-(6'-O-acetyl)-β-D-glucopyranoside (5)、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6'-O-acetyl)-β-D-glucopyranoside (6)、 大黄素甲醚-8-O-β-D- 葡萄糖苷(7) 、大黄素-8-O-β-D- 葡萄糖苷(8) 、 digiferruginol-11-O-β-gentiobioside (9) 、 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6'-O-acetyl)-β-D-xyl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 (10) 、6-hydroxyrubiadin (11) 、1,2- 二羟基蒽醌(12) 、大黄酚(13) 、 6-hydroxyxanthopurpurin (14)、1,3-二羟基蒽醌(15)。化合物7、8、14为首次从茜草属植物中 分离得到,化合物1~6、9、10、12、13为首次从该药材中分离得到。

  • 庐山石韦的化学成分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庐山石韦(Pyrrosia sheareri)为贵州少数民族常用药材,其化学成分研究较少。为更深入研究其化学成分,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色谱、葡聚糖凝胶􀀁LH-20 色谱等分离纯化技术对其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分析及参考文献比对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庐山石韦全草中分离得到􀀁11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阿尔廷-25-烯-3β,24-二醇(1)、3β-羟基齐墩果-12-烯-27-羧酸(2)、乌索酸(3)、7β-羟基谷甾醇(4)、7α-羟基谷甾醇(5)、β-谷甾醇(6)、3,7-二羟基-5-辛内酯(7)、5,7,3',5'-三羟基二氢黄酮(8)、香草酸(9)、咖啡酸甲酯(10)、8-羟基辛酸(11)。其中,化合物􀀁1 和􀀁2 为首次从石韦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5、7、8、10、11 为首次从庐山石韦中分离得到。

  • 黔产钩藤茎、叶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5-2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钩藤富含生物碱类成分且资源丰富,具有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等作用。目前对钩藤茎、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方面的报道较少,为了明确钩藤茎、叶的物质基础,以及为该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该文研究了钩藤茎、叶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的筛选。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 HPLC 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 MTT 法对人白血病细胞株 K562 、HEL 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从钩藤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5-三甲氧基苯酚(1),东莨宕素(2),异去氢钩藤碱(3),去氢钩藤碱(4),Vallesiachotamine(5),钩藤碱(6),异钩藤碱(7)。从钩藤叶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二十八烷醇(8),β-谷甾醇(9),三十烷酸(10),2-methyl-5,7-dihydroxy-chromone-7-O-β-D-glucopyranoside(11),齐墩果酸(12),槲皮素(13),常春藤苷元(14),山柰酚(15),(6R, 9R)-9-hydroxymegastigman-4-en-3-one(16),熊果酸(17),表儿茶素(18),大黄素甲醚(19)。结果表明:化合物3和5对HEL细胞有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17.96 μg·mL-1和73.01 μg·mL-1。化合物5对K562细胞有抑制作用,IC50值为16.45 μg·mL-1。其中,化合物1, 8, 10, 16为首次从钩藤植物中分离得到,钩藤茎化学成分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 雷公藤提取物中主要物质基础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进一步阐明雷公藤中的主要物质基础,评价其抗肿瘤活性,该文采用了柱层 析、HPLC 等多种分离材料和技术从雷公藤 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12 个化合物,并根 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了各化合物的结构为􀟙,􀟚-amyrenone (1)、3β-acetoxyolean-12- en-28-oic acid (2) 、 antriptolactone (3) 、 ω-hydroxypropioquaiacone (4) 、 3-(4-hydroxy-3- methoxyphenyl)-propenal (5)、3-methoxy-4-hydroxy phenylethanol (6)、vanillin (7)、3, 4, 5-三 甲氧基苯酚 (8) 、对羟基苯甲酸 (9)、对羟基苯甲醛 (10)、vanillyl alcohol (11)、2, 6- dimethxy-1, 4-benzoquinone (12)。其中化合物 1,2,5 和 12 为首次在该属植物中分离得 到。采用 MTT 法对 12 个化合物进行了抗 SH-SY5Y 细胞株,K562 细胞株和 Hel 细胞株等 3 种肿瘤细胞系细胞增殖活性的筛选,并对活性较好的化合物 12 进行 Hoechst 荧光染色和 促凋亡作用的检测。结果发现化合物 2,3,5 和 12 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12 的抗肿瘤活性最为显著(SH-SY5Y 细胞、Hel 细胞、K562 细胞的 IC50 分别为 35.6、 14.3、28.8 μmol·L-1)。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雷公藤的化学成分,且发现了一个具有明显抗 肿瘤活性的单体物质,为雷公藤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 来源于红球菌胆固醇氧化酶ChOG的异源表达、纯化及催化反应结构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06-01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胆固醇氧化酶是胆固醇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临床上用胆固醇氧化酶作为检测血清胆固醇含量的应用潜力巨大。将来源于红球菌Rhodococcus ruber的胆固醇氧化酶ChOG,分别转化到大肠杆菌宿主BL21(DE3)和Rosetta(DE3)中,在不同条件下进行诱导表达,结果表明:BL21(DE3)菌株在诱导温度为16 ℃、IPTG浓度为0.1 mmol/L时,ChOG可溶性表达量最高 (0.49 mg/mL)。ChOG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0℃,最适反应pH为7.5。最适反应条件下,酶活性达到8.033 U/mg。利用TLC、HPLC对ChOG催化产物胆甾-4-烯-3-酮进行了鉴定分析。三维结构及定点突变分析表明Glu406及Arg408、Glu261在进行胆固醇C3羟基的脱氢、质子传递,以及底物异构化发挥重要作用。

  • 蛇含委陵菜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12-0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研究蛇含委陵菜(Potentilla kleiniana)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该文利用 D-101 大孔树脂、硅胶及 Toyopearl HW-40F 等色谱技术对蛇含委陵菜 6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 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高分辨质谱(HR-ESI-MS)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小 鼠巨噬细胞(RAW 264.7)体外炎症模型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蛇含 委陵菜中分离得到 15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2-(heptadecanoyloxy)propane-1,3-diyl distearate (1)、9,12,13-三羟基-10,15-十八二烯酸(2)、9,12,13-三羟基-10,15-十八二烯酸甲酯 (3)、2,2'-氧代双(1,4-二叔丁苯)(4)、大黄素(5)、大黄酚(6)、(6R,9R)-3-酮-- 紫罗兰醇-9-O--D-吡喃葡萄糖苷(7)、新穿心莲内酯(8)、甲基--D-呋喃果糖苷 (9)、1-O--D-吡喃果糖--D-吡喃阿洛糖苷(10)、对香豆酸(11)、cesternosides A (12)、koaburaside(13)、荭草素(14)、异荭草素(15),均首次从委陵菜属植物中分 离得到。(2)抗炎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 1-3、8、11-15 具有一定的 NO 释放抑制活性, 其中化合物 8 在 25 molL-1 浓度下抑制率为72.5%。该研究丰富了蛇含委陵菜的植物化学 信息,明确了脂肪酸衍生物、酚性成分及二萜类成分是其抗炎活性成分,为蛇含委陵菜的 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全缘凤尾蕨化学成分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全缘凤尾蕨在贵州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具有清热利湿,活血消肿的功效,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迄今未见文献报道。该文对全缘凤尾蕨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旨在探明该植物的物质基础、寻找相关的活性成分和先导化合物,为合理利用其资源奠定科学基础。该研究用α-tocospirone (1)、环鸦片甾烯醇(2)、(2S,3S)-pterosin C(3)、(2R,3S)-pterosin C(4)、pterosin B (5)、pterosin F(6)、α-紫罗兰酮’)、ficusol(9)、棕榈酸(β-谷甾醇(18)。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龙须藤叶粗提物的及生物活性初探

    分类: 农、林、牧、渔 >> 植物保护学 提交时间: 2018-06-2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龙须藤(Bauhinia championii Benth )具有抗炎镇痛、消除自由基、抗菌、抗肿瘤等功效。为进一步拓宽龙须藤的生物活性研究,探索其不同组分潜在的杀菌和除草活性,课题组通过常温冷浸提取法提取、真空浓缩得到甲醇提取物。采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经TLC检识和碘缸熏蒸后整合,得到9 个组分。反复重结晶7 号和8 号组分中析出的物质,经TLC检识和测熔点,得到1 个纯化合物,编号33 号,经波谱数据分析与molbase 库对照,鉴定该化合物为(1R, 2S, 3S, 4S, 5S, 6S) - 6 - 甲氧基- 1, 2, 3, 4, 5 - 环己烷五醇,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杀菌和除草活性试验结果显示,粗提物在1000 μg•mL-1 时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率为40.84±1.00%,对稗草根的抑制率为49.18±2.33%;各组分在500 μg•mL-1 时,4 号组分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率达到44.19±0.76%, 2 号和3 号组分对稗草根的抑制效果分别为88.92±1.31%和90.99±1.45%,3 号和6 号组分对马齿苋根的抑制效果分别为72.06±1.31%和89.92±1.73%。结果表明龙须藤叶提取物对水稻稻瘟病菌、稗草根和马齿苋根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可进一步分离2 号、3 号、4 号、6 号组分,以期获得高活性的单体化合物。研究结果可为龙须藤作为新植物源农药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奠定基础。

  • 细胞外囊泡的分析方法及临床应用进展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8-01-25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细胞外囊泡(EVs)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领域,是细胞释放的微小囊泡,其中含蛋白质、miRNA等生物学活性分子。研究表 明,在多种疾病中体液EVs发生相应改变,能够灵敏反映体内病理变化情况。相较于组织活检,体液EVs检测具有无创、取样简 便、可实时监测等明显优势,因而受到研究者以及临床医生的密切关注,有望成为新一代诊断标志物。本文将对EVs在临床应 用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简述

  • 刺梨多糖提取物对小鼠Ⅱ型糖尿病的干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12-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研究刺梨多糖(Rosa roxbunghii Tratt polysaccharide, RRTP)与刺梨不溶性膳食纤维(Rosa roxbunghii Tratt insoluble dietary fiber, RTIDF)在降血糖功能上是否存在协同作用,该文对RRTP 和RTIDF 进行提取、分离和 纯化,通过体外实验与体内小鼠Ⅱ型糖尿病的干预实验,测定其抗氧化、降血糖活性,分析体内降血糖功能与小 鼠肠道菌群结构关系。结果表明:(1)体外实验发现RRTP 有较好的自由基清除力,能对-葡萄糖苷酶、-淀粉酶 起显著抑制作用,IC50 分别为0.293、4.251 mgmL-1,而RTIDF 仅表现对-淀粉酶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2) 刺梨多糖提取物干预模型小鼠后,逆转了肥胖小鼠继续消瘦的趋势,与CK 组(生理盐水)相比,RTIDF 和 RRTP+RTIDF 小鼠的血糖水平显著下调,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力明显增强,RRTP+RTIDF 组优于 RTIDF 组;(3)RRTP 和RTIDF 干预可降低肝脏的炎症因子,缓解细胞肿胀程度,增加盲肠的吸收细胞数目,恢 复肠壁黏膜层;(4)分析肠道菌群发现,RTIDF、RRTP 可降低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的比例,增加醋酸杆菌等有益 菌的种群丰度,RTIDF 对于种群的调节作用更加显著。因此,综合体外降糖模拟与体内干预结果,RRTP 与RTIDF 在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干预中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或可共同作为改善Ⅱ型糖尿病的干预剂。

  • 刺梨多糖提取物对小鼠Ⅱ型糖尿病的干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11-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研究刺梨多糖(Rosa roxbunghii Tratt polysaccharide, RRTP)与刺梨不溶性膳食纤维(Rosa roxbunghii Tratt insoluble dietary fiber, RTIDF)在降血糖功能上是否存在协同作用,该文对RRTP 和RTIDF 进行提取、分离和 纯化,通过体外实验与体内小鼠Ⅱ型糖尿病的干预实验,测定其抗氧化、降血糖活性,分析体内降血糖功能与小 鼠肠道菌群结构关系。结果表明:(1)体外实验发现RRTP 有较好的自由基清除力,能对-葡萄糖苷酶、-淀粉酶 起显著抑制作用,IC50 分别为0.293、4.251 mgmL-1,而RTIDF 仅表现对-淀粉酶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2) 刺梨多糖提取物干预模型小鼠后,逆转了肥胖小鼠继续消瘦的趋势,与CK 组(生理盐水)相比,RTIDF 和 RRTP+RTIDF 小鼠的血糖水平显著下调,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力明显增强,RRTP+RTIDF 组优于 RTIDF 组;(3)RRTP 和RTIDF 干预可降低肝脏的炎症因子,缓解细胞肿胀程度,增加盲肠的吸收细胞数目,恢 复肠壁黏膜层;(4)分析肠道菌群发现,RTIDF、RRTP 可降低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的比例,增加醋酸杆菌等有益 菌的种群丰度,RTIDF 对于种群的调节作用更加显著。因此,综合体外降糖模拟与体内干预结果,RRTP 与RTIDF 在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干预中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或可共同作为改善Ⅱ型糖尿病的干预剂。

  • 药用红树木榄胚轴抗HBV化学成分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12-0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红树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胚轴为京族常用治疗乙肝草药。为研究木榄胚轴中化 学成分及其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活性,该文首先采用实时定量 PCR 方法 测定木榄胚轴不同萃取部位抗 HBV 活性,然后使用现代色谱和波谱方法,对活性萃取部位 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最后测试获得化学成分抗 HBV 活性。结果表明:红树木榄胚轴 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具有抗 HBV 活性;从中分离了 11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尿嘧啶(1)、胸 腺嘧啶(2)、腺嘌呤核苷(3)、oryzalactam (4)、正丁基-O-D-吡喃果糖苷 (5)、nortetillapyrone (6)、(4R,6S)-4-methoxyl-2,3-dihydroaquilegiolide (7)、(4R,6S)-2-dihydromenisdaurilide (8)、没 食子儿茶素(9)、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1,2,3-trihydroxypropyl)-2-methoxy]- phenoxy-1,3-propandiol (10)和 (‒)-南烛木树脂酚-9-O--D-木吡喃糖苷(11),其中化合物 4-5 和 7-8 为首次从药用红树木榄中获得;化合物 4 具有抗 HBV 活性。该研究丰富了木榄胚 轴抗 HBV 化学成分。

  • 红凉伞根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红凉伞(Ardisia crenata var. bicolor)为贵州苗族常用药,具有清喉利咽、消肿止痛、 祛风除湿等功效。为研究红凉伞根化学成分及体外抗炎活性,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 凝胶柱色谱、ODS 反相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 等方法对红凉伞根70%乙醇提取物进 行系统性研究,结合NMR、MS 等现代波谱技术分析及文献对比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采 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RAW 264.7 巨噬细胞的NO 生成模型,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 结果表明:从红凉伞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O-没食子 酰岩白菜素(1)、11-O-(4-O-甲基没食子酰)岩白菜素(2)、11-O-香草酰岩白菜素(3)、 6-O-(4-羟基苯甲酰基)岩白菜素(4)、11-丁香酰岩白菜素(5)、11-O-(3',4'-二甲基没食子 酸)-岩白菜素(6)、去甲氧基岩白菜素(7)、micractinin A(8)、monomethyl olivetol(9)、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0),其中化合物4、8、9 为首次从紫金牛属中分离得到。体外抗炎活 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4 对小鼠RAW 264.7 细胞的NO 生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 < 0.01),在20 μmol·mL-1 浓度下,NO 抑制率分别为67.09%、66.50%、59.83%、36.47%。 该研究结果丰富了红凉伞根的化学成分,明确了其部分抗炎活性物质基础,为其药材资源的 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大花地不容块根生物碱成分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10-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研究大花地不容块根的生物碱成分,该研究采用酸提碱沉法从大花地不容块根中提 取出总生物碱,然后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和制备液相色谱技术对大花地不容块根的总生物碱提 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学手段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 (1)从总生物碱 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11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青藤碱(1)、青风藤碱(2)、斯帝酚灵碱(3)、 瑞枯灵(4)、异紫堇定(5)、紫堇单酚碱(6)、巴婆碱(7)、sukhodianine(8)、荷包 牡丹碱(9)、7-氧代克班宁(10)和巴马汀(11);(2)体外细胞毒性测试显示,大花地 不容总生物碱和其主成分青藤碱对人类肺癌细胞 A549 的 IC50 分别为 7.510-4 g‧mL-1 和 6.5910-9 g‧mL-1。化合物 2、3、4、7、8、9 和 10 系首次从大花地不容中分离得到。大花地 不容块根中含有吗啡烷、原阿朴啡、阿朴啡、苄基四氢异喹啉和原小檗碱 5 种类型的生物碱。

  • 烟管头草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白血病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12-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研究烟管头草的化学成分及其对白血病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该文采用硅胶柱层析、 凝胶柱层析、大孔吸附树脂等方法对烟管头草(Carpesium cernuum)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 离纯化,运用1H NMR、13C NMR和MS等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测定 化合物1-10对白血病细胞(K562、HEL)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从烟管头草乙 酸乙酯部位共分离鉴定了11 个化合物, 分别为2, 9-epoxy-5, 9-dihydroxy-8-angeloyloxy-11-methoxymethyl-4(15)-germacraen-6, 12-olide(1)、cardivin D(2)、 cernuumolide I(3)、cernuumolide J(4)、8-hydroxy-9, 10-diisobutyryloxythymol(5)、(2E, 6Z, 10E, 12R)-7-[(acetyloxy)methyl]-3, 11, 15-trimethylhexadeca-2, 6, 10, 14-tetraene-1, 12-diol (6)、9, 10-dihydroxyoctadecanoate(7)、1, 6-dihydroxy-8-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8)、 emodin(9)、4-megastigmen-3, 9-dione(10)、-谷甾醇(11)。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化合物5、7-10为首次从天名精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10为首次从烟管头草中分离得到。 (2)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cardivin D(2)、cernuumolide I(3)和cernuumolide J(4) 对白血病细胞具有较好的体外抑制作用,其中对K562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2.270.46)、 (5.530.41)、(3.900.80) molL-1,对HEL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840.14)、(2.360.90)、 (2.311.17) molL-1。该研究结果丰富了烟管头草的化学成分,为抗白血病药物的研发提供 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