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半干旱区湖盆景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以凉城县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2-09-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19802020年6期景观类型数据,分析了凉城县湖盆景观及其变化过程;利用景观敏感度指数和景 观适应度指数构建了一种景观脆弱性综合指数,分析了县域景观格局脆弱性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 (1)近40 a来凉城县景观类型变化差异明显。除未利用地外,19801995年耕地、林地及草地动态度最大,1995 2010年各景观类型动态度均较大,20102020年水域、建设用地动态度最大。(2)19802020年全县景观格局脆弱 性均以中、较高为主,面积达到70%以上,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凉城中部和东南部,低值区位于岱海及其北部;景观脆 弱性综合指数呈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趋势,区域生态环境开始好转。(3)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在不同景观类型、 地形上差异显著。零散分布的林、草地脆弱性较高,水域最低;海拔<1300 m、坡度<5的区域景观格局脆弱性最低, 海拔1700~1900 m、坡度25~40区域的最高。(4)总人口数、水域面积和耕地面积是湖盆景观格局脆弱性的主要影 响因子;相对气候因子,人类活动对研究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大。因此,优化景观结构、减少过度扰动、保护水资源 及水环境等,是降低凉城景观格局脆弱性和强化生态保护建设的主要手段。

  • 叶尔羌河流域土地生态差异评价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1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综合评估叶尔羌河流域土地生态脆弱性,为流域重点治理、恢复绿洲生机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本文以叶尔羌河流域作为研究区,获取2008—2018年各时期不同指标层数据,利用ArcGIS 10.5的栅格计算功能与自然间断分类法,综合计算研究区生态脆弱性指数,并将其划分为五种脆弱等级并表征其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研究区以微度、轻度脆弱区为主,面积占比分别为35.67%、33.63%,主要分布在叶尔羌河中下游冲积扇平原;中、重度脆弱区比重次之,分别占比为14.89%、12.93%,主要分布在叶尔羌河上游山地丘陵区;极度脆弱区面积占比最小,仅为2.89%,但面积亦有3 00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叶尔羌河中下游人口密集区,对流域整体生态环境起着“木桶效应”。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致使流域整体生态压力与生态“阈值”的平衡受到影响。在时间分布上,2008-2011年整体评价指数下降0.043 24,2010—2014年整体评价指数下降0.005 41,2014—2018年整体评价指数下降0.05686。虽然各时期土地生态脆弱指数不同程度降低,流域整体生态环境呈改善趋势,但中、重、极度脆弱区依旧分布广泛,亟需研究其分布规律,针对不同脆弱区提出具体调控对策。

  • 成长心态效应的异质性及边界条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11

    摘要: 成长心态是一种相信个体的属性是可以发展的信念。这一信念常被视为是解决各种教育问题的良方,以至于不同国家的教育部门积极推广成长心态干预项目,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心态模式革命。在此背景下,人格、社会和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凭借全 1 球范围内的大规模调查数据和双盲随机对照实验,在学术界兴起了一轮新的成长心态研究热潮,并推动该领域进入了跨学科、国际化与可推广的干预研究时代。然而,随着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研究者们发现成长心态的效应存在高度异质性。心态模式与情境交互论基于大量的实证证据指出,成长心态干预只有当个体具有脆弱性和环境拥有心理可供性的情况下,才可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些发现为干预措施的优化提供了新的方向。未来研究需要在探索心理可供性与脆弱性发挥作用的机制基础上,设计针对不同人群的定制化干预方案,使其切实有效地起到促进个体发展和解决教育问题的作用。

  • 山东省社区老年人慢性病自我管理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01-30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慢性病具有病程长、迁延不愈的特点,其发病率的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目前,虽有研究者对慢性病发病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但较少针对老年人自身管理慢性病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 了解山东省社区老年人慢性病自我管理系统脆弱性影响因素,为提高社区老年人慢性病自我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山东省抽取2650名65岁以上社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综合单因素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识别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敏感性维度下,社区老年人的个人特征、职业类型、经济状况等影响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应对能力维度下,自我监测、自我认知力、自我约束力等影响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社区老年人慢性病自我管理系统脆弱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开展包括加强社区健康宣教活动,转变老年人自身健康观念;开展敬老爱老活动,营造良好护老氛围;提升社区自身服务能力,提供更准确的卫生服务等针对性措施来降低社区老年人慢性病自我管理系统脆弱性。

  • 喀什地区生态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3-0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生态脆弱性评价对认识、保护和改造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为了 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在开发建设中保护环境,故研究喀什地区生态脆弱性时空动态变化,为社会经 济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暴露度-敏感性-恢复力”的评价框架,从自然条件和 人为活动方面选取 13 个指标构建 2000—2016 年喀什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主 成分方法分析喀什地区生态脆弱性等级的时空变化,并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 表明:喀什地区北部区域生态脆弱性高于南部地区,高度脆弱区面积增多且集中在叶尔羌河中下 游和喀什噶尔河下游,脆弱性呈现整体增加并向东北方向转移。2000—2016 年喀什地区各县市生 态脆弱性最低值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次为喀什市和泽普县,均属于微度脆弱;最高的是 莎车县、伽师县和巴楚县,属于高度脆弱地区。气温、地形和植被覆盖度因素造成喀什地区南北地 带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异;耕地面积、牲畜头数的增长引起景观破碎度变大,与区域恶劣的自然环境 相互耦合加重了喀什地区的生态脆弱性,导致了喀什地区整体生态环境脆弱性向东北方向扩大。

  • 黄土高原地区矿产资源型城市及其人口响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研究对于当前我国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通过以黄土高原地区 25 个矿产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资源 4 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采用 TOPSIS 法、灰色关联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了 2000—2015 年的城 市脆弱性格局及时空演化,并以人口这一流动性最强的社会资源为切入点,分析其脆弱性演变的 区域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15 年,黄土高原地区资源型城市以中低脆弱性为主,总体呈上 升趋势,城市间极差化显著,但不平衡性趋缓;(2)该区域资源型城市脆弱性主要问题呈“生态环 境-经济+社会-经济+资源”的转变特征,其中成熟型、衰退型城市的问题尤为突出;社会及生态 环境脆弱性总体上均得以改善,资源脆弱性上升区集中在东部、南部;(3)综合脆弱性的人口响应 程度呈下降趋势。城镇人口比重的响应程度最强,人口老龄化、社会总抚养比和流动人口比重的 响应具有阶段性特征。(4)分维度脆弱性的人口响应呈现维度差异。经济和社会脆弱性的人口响 应具有一致性,社会总抚养比是关键解释因子,生态环境脆弱性中流动人口比重的解释力较强且 增幅显著,而资源脆弱性中城镇人口比重的响应程度最高。

  • 三种灌木杜鹃花瓣和叶片的栓塞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频度和强度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 量化植物木质部抗栓塞的能力对评估植物耐旱性尤为重要。为了评价杜鹃品种间的耐旱性及 筛选抗旱性强品种,该文以锦绣杜鹃‘紫鹤’(Rhododendron × pulchrum ‘zihe’)、西洋杜鹃‘杨 梅红’(Rhododendron × hybridum ‘yangmeihong’)、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3 种灌木杜 鹃为材料。利用光学技术构建花瓣和叶片栓塞脆弱性曲线,测定花瓣和叶片解剖结构性状, 并分析木质部水力功能和解剖结构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锦绣杜鹃‘紫鹤’、西洋 杜鹃‘杨梅红’、映山红3 种杜鹃花瓣的P12、P50 和P88 值(分别发生12%、50%和88%栓塞 时对应的水势值)大于叶片。(2)3 种杜鹃的花瓣和叶片栓塞脆弱性存在一定的变异,花 瓣和叶片发生栓塞的快慢不一致,这种变异可能是杂交园艺花卉植物的重要特征。(3)对 P50 值与其形态特征相关性分析显示,叶片P50 值与叶片栅栏组织厚度呈负相关,花瓣P50 值 与花瓣厚度呈正相关。研究认为,3 种杜鹃花瓣栓塞脆弱性高于叶片,干旱胁迫下植物优先 牺牲花瓣从而保护叶片,栓塞脆弱性可能与叶片栅栏组织厚度和花瓣厚度相关。该研究为干 旱地区园林杜鹃植物选择和树种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筛选、培育抗旱性强的杜鹃品种奠 定基础。

  • 基于VSD的近20 a 来浑善达克沙地生态变化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9-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如何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紧迫任务,识别特定地区的脆弱性则是实现有效生态系统管理的前提。以京津风沙源——浑善达克沙地为研究区,采用“暴露-敏感-适应”(VSD)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合Moran’s I 指数与主成分分析,对2000—2019年该沙地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和驱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生态脆弱性20 a间呈现增加的趋势;其生态脆弱性空间上呈集聚现象,表现为西部高-高聚集、东部低-低聚集的分布格局,且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生态脆弱性的时空分布的异质性是由不同程度的人类活动与气候因素的叠加效应造成的。该研究为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因地制宜的治理建议和措施。

  •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微尺度乡村人居环境系统 测度及时空分异 ——以陕西省佳县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1-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从人地系统脆弱性视角着眼,基于 65 个样本点,451 份入户调查问卷,65 份村庄专题问卷, 运用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等方法探索了佳县1980—2017年微尺度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时空分异过程。结论表明(1)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均值已由 0.66 下降至 0.45,空间差异度由 3.99%大幅扩大至15.31%,呈现由空间重度脆弱的均衡状态分化至中低脆弱为主体,24.62%的村庄仍处于 高脆弱状态的格局。(2)居住、自然、社会子系统脆弱性显著减轻,均值分别下降至 0.38、0.42、0.47, 居住子系统仅余 1.54%的高脆弱村庄。支撑、人类系统脆弱性均值保持或上升至 0.54以上的高位, 高脆弱村庄比重均超过 2 / 3。(3)居住、自然、社会子系统由高脆弱样本村全局覆盖演化至低脆弱 样本村广泛分布,而人类系统呈现由低中脆弱样本村相间分布演化至高度脆弱样本村全局覆盖的时 空格局。支撑系统空间格局动荡,低脆弱等级仅集中分布于交通干线沿线、行政中心驻地样本村。

  • 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人地耦合系统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1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本文基于2016年农户访谈和调查数据,依托脆弱度整合评价模型(VSD)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3个层次共选取了29个指标,构建了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权法、综合指数法及函数模型评价法评价和分析其脆弱程度、特征和空间分异,并借助障碍度模型对脆弱性障碍因子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1)宁夏生态移民脆弱性呈现明显的“级差化”分异特征,平均脆弱性指数为0.151 1,总体处于较强脆弱状态。(2)宁夏生态移民人地耦合系统整体较为脆弱,表现为:中部干旱带>北部引黄灌区>南部山区,在空间上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地域分布特征。暴露度表现为:南部山区>中部干旱带>北部引黄灌区;敏感性表现为:中部干旱带>北部引黄灌区>南部山区;适应能力表现为:南部山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3)成年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年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是否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能否获得贷款机会、对土地质量满意度(温棚)和家庭借贷金额等是影响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的主导因素。

  •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时空变异及驱动因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在多源数据的支撑下,基于敏感性-恢复力-压力模型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分析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前后(1997年和2021年)陕北黄土高原不同行政区、不同生态功能区和不同坡度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规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性明显改善,生态脆弱性指数均值从41.74下降至32.96,减幅21.0%;生态脆弱性等级也整体下降,已由中脆弱和低脆弱性占主导转化为低脆弱性占主导的格局。生态脆弱性存在明显地带性分布特征,从南到北生态脆弱性等级逐步提高。(2) 19972021年,51.2%的区域生态脆弱性有所改善,以中脆弱改善到低脆弱为主;4.6%的区域生态脆弱性有所增加,以一般脆弱增加至低脆弱、低脆弱增加至中脆弱为主。铜川市、延安市和榆林市辖区内生态脆弱性指数和等级均在下降,其中铜川市生态脆弱性最低,榆林市最高。3个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性指数和等级均在显著下降,降幅表现为:退耕还林区>风沙区>黄桥林区。(3) 符合退耕条件的区域,高等级脆弱性大幅转化为低等级脆弱性,生态脆弱性得到明显改善,工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4) 剖析驱动机制可以发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驱动力各占83.1%和16.9%,说明生态恢复工程是区域生态脆弱性显著改善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生态恢复工程成效评估和生态可持续性修复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

  • 县域尺度下的宝鸡市农业洪水灾害评价及区划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1-2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探究农业洪水灾害发生机理和降低洪水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以宝鸡市为例,利用辖区内2014年降水数据与2015年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依据自然灾害脆弱性理论,从易损性和适应性2个因子着手,选取了年降水量等12个分指标,构建了宝鸡市农业洪水灾害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赋权法确定权重,利用ArcGIS 10.2技术以县域尺度视角对研究区农业洪水灾害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区划。结果表明:(1) 高易损性区主要集中在岐山县、金台区等年降水量较高且耕地比重较大的区县。(2) 高适应性区主要包括渭滨区、金台区等经济发达地区。(3) 高脆弱性区为太白县、千阳县;较高脆弱性区为陇县、麟游县、岐山县、扶风县;中等脆弱性区为陈仓区、凤翔县;低脆弱性区为金台区、渭滨区、眉县、凤县。整体来看,宝鸡市农业水灾高脆弱区集中分布在辖区东北部,宝鸡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水灾风险研究,根据各区县的地理环境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来因地制宜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重视防洪工程建设,降低农业水灾脆弱性以减轻农业洪水灾损。

  • 北方农牧交错带少数民族语地名文化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0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北方农牧交错带濒危少数民族语地名规模不断增加,少数民族语地名文化脆弱性日益突 出,可持续发展尤为堪忧。地名是由多要素构成的开放性文化系统。因此,如何从系统脆弱性角 度将以往对濒危少数民族语地名的定性研究扩展至脆弱程度的定量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 意义。引入脆弱性研究范式,基于大量实地考察和文献梳理,从敏感性、暴露度及恢复力的视角识 别北方农牧交错带少数民族语地名文化脆弱性影响因素,构建脆弱性评价体系,讨论评价尺度和 评价方法,并针对典型案例地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案例地少数民族语地名文化敏感性和暴 露度突出,恢复力较弱,脆弱性较明显。其脆弱性受地名文化系统内损性和外部扰动性因素的共 同影响。其中,地方居民对少数民族语地名语源语义的错误认知,较高的汉语普及率和汉译少数 民族语地名社会认同度,以及少数民族语地名意译的非准确化是脆弱性形成的重要驱动因子。其 次,汉译用字和译音的简化和非标准化,较高的地名合并、更改及弃用比,较少的地名文献储备量, 以及少数民族语使用群体规模的大幅下降也是较为重要的单指标因素。

  • 智慧政务局部近邻网络节点研究-以深圳市政府在线为例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通过掌握智慧政务网络中部门节点之间的关系,发现重要节点及数据互联规律,有助于解决跨部门信息协同这一智慧政务的核心难点问题。[方法/过程]在面向市民的政务业务流程视角下,政务材料的提供与接纳形成的信息流构成一种特殊的复杂网络局部近邻网络。以深圳政府在线为实例,对深圳市政务局部近邻网络结构进行展开可视化分析,进行同配性计算与部门节点脆弱性度量,建立部门优先级和部门集群。[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深圳市智慧政务局部近邻网络具有同配性,相较于异配网络更加支持信息的流通,应着力关注节点脆弱性强的部门,优先与关联度高的部门进行数据库建设与共享,进而稳定政务网络,推动智慧政务协调发展。本文研究方法对于分析城市智慧政务网络结构及特征具有良好的适配性。

  • 人工智能在农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林、牧、渔业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3-05-15 合作期刊: 《智慧农业(中英文)》

    摘要: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但同时又是弱质产业,传统农业风险管理研究方法中存在非线性信息 挖掘不足、精确度不高和鲁棒性差等问题。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拥有基于大数据的强非线性拟 合、端到端建模和特征自学习等强大功能可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AI在农业脆弱性评估、农业风 险预测,以及农业损害评估三大方面的研究进展,得出如下结论:1. AI 在农业脆弱性评估中的特征重要性评估缺 乏科学有效的验证指标,且应用方式导致无法比较多个模型之间的优劣,建议采用主客观法进行评价;2. 在风险 预测中,发现随着预测时间的增加,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能力往往会下降,过拟合问题是风险预测中的常见问题, 且目前研究针对图数据空间信息的挖掘还较少;3. 农业生产环境复杂,应用场景多变是影响损害评估准确性的重 要因素,提升深度学习模型的特征提取能力和鲁棒性是未来技术发展需要克服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然后,针对AI 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性能提升问题和小样本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性能提升问题,根据使用者对人工智 能的熟悉程度,可分别采用多种模型比较法、模型组合法和神经网络结构优化法以提升模型的性能表现;对于小 样本的问题,往往可以将数据增强、生成对抗网络和迁移学习相结合,以增强模型的鲁棒性和提高模型识别的准 确性。最后,对AI 在农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未来可以考虑将人工智能引入农业脆弱性曲线的构建; 针对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和与农业相关的行业关系,更多地应用图神经网络对农业价格风险预测进一步深入 研究;损害评估建模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引入评估目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增强对目标的特征学习,对小样本数 据进行增广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内容。

  • 陕西省景观生态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04-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基于景观格局和景观功能2个方面构建景观生态脆弱性模型,分析省域及内部自然单元分区2个层面景观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景观生态脆弱性多尺度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2000—2015年陕西省景观格局脆弱性指数分别是0.477 3和0.409 7,降低了6.76%,在空间上高值区分布于北部及中部,低值区分布于中部两侧;景观功能脆弱性指数分别是0.492 6和0.417 4,降低了7.52%,高值区集中于北部和中部,低值区呈零星分布的空间布局。② 研究期间陕西省景观生态脆弱性指数分别为0.427 5和0.369 7,减少了5.78%,呈现出南北方向高低交错的空间布局,且内部分区之间有明显分区过渡表现。其中,黄土高原区脆弱性降低8.55%;关中盆地区脆弱性降低3.81%;秦巴山地区脆弱性降低1.20%。③ 全省及内部分区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因地理尺度的差异而不同,自然环境因素对脆弱性变化起重要作用,而社会经济因素呈不断增强态势。本文提出的景观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可为生态脆弱性评估提供方法参考。

  • 基于 SRP 概念模型的祁连山地区生态评价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SRP)概念模型,从地形、气候、植被和社会经济 因子选取 8 个评价指标,利用遥感和 GIS 技术,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求取权重,对祁连山地区启动 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研究前后近 10 a 的生态脆弱性程度进行系统、定量地评 估,旨在揭示生态脆弱性的分布特征、时空演变及动因,为区域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从研究区生态脆弱性分布来看,祁连山地区主要以轻度和重度脆弱为 主,脆弱性程度从西北向东南地区逐渐减弱,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度小,海拔高,生态环境较为恶劣 是导致脆弱性程度较高的原因;(2)祁连山地区 3 期生态脆弱程度呈逐渐下降趋势,综合指数分别 为 3.307、3.118 和 3.103;2005 年 生 态 脆 弱 性 较 高 ,极 度 脆 弱 面 积 为 28 610 km2,2010 年 下 降 为 11 723 km2,2015 年降低为 6 174 km2,极度脆弱面积逐渐减少;(3)从祁连山地区生态脆弱性演变动 因来看,8 个指标对生态脆弱性影响均较为显著,但在不同的时间影响程度各不相同,2005—2015 年 3 期数据中对生态脆弱性影响最大的均为植被指数,降水次之,地形因子影响最小。总体来看, 近年来祁连山地区生态脆弱性程度有所降低,但仍然需要加强保护力度,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 发展。

  •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时空演变格局与驱动因素 ——以盐池县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生态脆弱性是当前全球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 发展研究的热点。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盐池县为例,基于 2000—2017 年 3 期遥感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对研究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因 素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研究区草地分布广泛,且面积逐年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 别 减 少 44673.7 hm2 和 73033.1 hm2,林 地 、水 域 和 建 设 用 地 面 积 增 加 迅 速 ,年 均 变 化 率 分 别 为 2.86%、2.15%和 4.80%;(2)景观斑块数量减少,破碎度趋于缓和,不同类型景观彼此之间具有良好的连接性,景观格局趋向规则、连续的整体演变;研究区景观生态脆弱性逐年下降,高脆弱分布区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高沙窝镇、花马池镇以及西部的惠安堡镇,低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麻黄 山镇、大水坑镇以及青山乡等地区,且低脆弱区范围由东南向西北延伸;空间自相关 Moran’s I 大于 0.52,表明存在正相关,空间具有显著的集聚性和异质性,且呈现出“东南低,西北高”的分布格局;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景观斑块数、破碎度、优势度以及香浓多样性指数是影响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

  • 河湟地区生态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5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力生态脆弱性概念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投影寻踪模型和遗传算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了河湟地区生态脆弱性指数,采用时空扫描探究生态脆弱性空间聚集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借助地理探测器研究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河湟地区生态脆弱性以轻度脆弱与中度脆弱为主,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生态脆弱性存在明显的时间聚集性与局部的空间聚集特征,高值集聚与低值集聚共存,空间集聚主要分布于甘肃省境内。20002020年生态脆弱度整体呈降低趋势,53.36%的土地生态脆弱性有所降低。对生态脆弱性影响最大的因子是植被覆盖度,其次是沙漠化指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干旱指数、生境质量指数、海拔等。

  • 西北地区农业干旱评估及时空分布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23-05-3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西北地区是重要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研究其农业干旱脆弱性时空分布特征是有效应对干旱气候的关键。基于IPCC评估框架,考虑蒸散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将多时间尺度干旱指数纳入指标体系,研究西北地区农业干旱脆弱性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02020年该地区农业干旱脆弱性呈现下降态势,其中20102015年下降幅度最大,但区域均衡性减弱,出现两极现象;20152020年脆弱重心逐渐向南部地区转移,形成辐射效应。该地区农业干旱脆弱性冷热点区域变化显著,2010年热点区域集中在新疆西南部,冷点区域分布在新疆北部和宁夏;2020年热点区域转移至甘肃和青海南部,且呈现向外辐射现象,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新疆北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