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18-06-12
  • 古林箐秋海棠叶斑结构对叶色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06-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以古林箐秋海棠(Begonia gulinqingensis)为材料,通过分析叶片形态特征、上表皮光学特性、组织结构、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探讨叶片色斑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古林箐秋海棠叶斑发生频率和数量无明显规律,但发生部位相对稳定,叶斑主要发生在正对叶柄的两条主脉之间。斑区有两种光反射模式,点状反射和多角形反射,栅栏组织细胞呈近等轴的圆形,排列疏松,与上表皮细胞间存在空隙;非斑区只有点状反射模式,栅栏组织细胞为漏斗型,排列紧密,与上表皮细胞间不存在空隙。斑区和非斑区叶绿体均有密集的堆积基粒和丰富的类囊体膜,斑区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含量仅比非斑区分别低24.9%,25.2%,25.1%;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值斑区为0.793,非斑区为0.790。虽然斑区叶绿素含量比非斑区略低,但叶绿体结构完整,且叶绿素荧光参数与非斑区无显著差异。斑区上表皮与栅栏组织细胞间的空隙可使光线到达绿色组织时发生二次反射,在叶片表皮细胞边缘形成白色多边形光反射使该区域相对周围正常叶片区域偏白,基于上述结果可推测古林箐秋海棠的淡绿色块斑形成与特殊的叶片结构有关。

  • 无菌猕猴桃种子采集方法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06-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无菌的猕猴桃种子是猕猴桃胚乳培养、实生苗微嫁接等技术的基础材料,利用消毒剂灭菌是常用的无菌种子采集手段,应用最广泛的消毒剂为升汞(Mercuric chloride)和次氯酸钠(NaClO)。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无菌猕猴桃种子采集方法无菌搅拌法,为了探索其准确性和应用性,该研究比较了0.2 %升汞灭菌20min、10%次氯酸钠灭菌20min、无菌搅拌法3种方式采集无菌猕猴桃种子的效果,及对种子萌发和幼苗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菌搅拌法、0.2 %升汞灭菌20 min是稳定有效的无菌猕猴桃采集方式,10 %次氯酸钠灭菌20 min的采集效果不稳定;在相同的时间内,无菌搅拌法的种子发芽率最高,为89.90%,但发芽势较低,均可正常成苗;10%次氯酸钠灭菌20min的发芽率次之,与无菌搅拌法的种子无显著差异,发芽势和成苗率最高,分别为47.47%和67.86%,且有打破猕猴桃种子休眠的作用,整体作用类似于赤霉素(GA3)浸种的效果;0.2%升汞灭菌20min对猕猴桃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无菌搅拌法种子,且生长缓慢。此外,无菌搅拌法是物理处理,对种子、操作人员、环境均无害。该研究证实了无菌搅拌法的实用性和优势,发现了次氯酸钠在打破猕猴桃种子休眠方面的作用,为其它同类型果实的无菌种子采集提供了参考。

  • 小花清风藤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06-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目前对于小花清风藤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较少,为了阐明小花清风藤的物质基础,本研究对小花清风藤Sabia parviflora的干燥叶,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及重结晶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化学分析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标明:从小花清风藤干燥叶的甲醇超声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N-反式阿魏酰酪胺(1)、N-顺式阿魏酰酪胺(2)、N-反式-对-香豆酰酪胺(3)、N-顺式-对-香豆酰酪胺(4)、N-反式-对-香豆酰章鱼胺(5)、N-顺式-对-香豆酰章鱼胺(6)、阿魏酸(7)、芹菜素(8)、木犀草素(9)、咖啡酸(10)、5-氧阿朴菲碱(11)、齐墩果酸(12)。其中,化合物2,4~9为首次从清风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3,10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

  • 镉胁迫对紫花苜蓿幼苗生理特性和镉富集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06-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以甘农三号紫花苜蓿幼苗为材料,在水培条件下,探究了在10d内不同浓度(0~2.0 mmolL-1)镉(Cd)胁迫对其根长、茎长、生物量、叶绿素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Cd富集及其亚细胞分布的影响,为阐明植物遭受Cd胁迫的毒害机制和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低浓度(0.125 mmolL-1)Cd能促进幼苗根和茎的生长,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浓度(0.5~2.0 mmolL-1)Cd显著抑制幼苗根和茎的生长,叶绿素及生物量显著降低;Cd胁迫使MDA含量显著增加,而SOD和POD活性显著增强,其中Cd胁迫浓度为0.5 mmolL-1时,SOD和POD活性达到最大值,这可能是植物对环境胁迫的一种应激保护反应;Cd在各亚细胞组分中的含量依次为细胞壁>细胞质>线粒体>叶绿体,且均随Cd胁迫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当Cd胁迫浓度为0.125mmolL-1时,水培10 d的紫花苜蓿幼苗单株地上部对Cd的净化率最高可达0.214%,而整盆植株在单位体积内对Cd的净化率最高可达15.5%;当Cd胁迫浓度为2.0 mmolL-1时,紫花苜蓿幼苗地上部Cd含量达89.36 gg-1。这些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对Cd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虽未达Cd超富集植物的临界标准,但从植株生物量、耐Cd能力、富集Cd量及对Cd的净化率等方面综合考虑,紫花苜蓿在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中具备良好的应用价值。

  • 野生荞麦细柄野荞麦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06-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通过野外观察和人工控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从开花动态、花部基本特征、繁育系统、传粉生物学及种子性状等方面对荞麦属(FagopyrumMill.)植物细柄野荞麦(Fagopyrum gracilipes)的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各性状对其繁殖的贡献。结果如下:在贵州威宁,细柄野荞麦的花果期常为每年的6-10月份,单花序和单花的花期分别为13-21天和1-3天。花较小,直径为3.99 0.12 mm,花柱和花药高分别为1.30和1.65 mm,花直径与花被片长和花被片宽呈显著正相关,花柱高与花药高呈极显著正相关。细柄野荞麦花粉胚珠比为37116.40,杂交指数为2,套袋实验显示其自交、异交亲和,表明其繁育系统为兼性自交,部分异交亲和。细柄野荞麦的访花昆虫较少,主要为膜翅目(Hymenoptera)、双翅目(Diptera)和鞘翅目(Coleoptera)7个科的9种昆虫,食蚜蝇科(Syrphidae)昆虫是其主要传粉昆虫。细柄野荞麦果实存在有翅和无翅两种类型,有利于其适应不同的传播方式,种子较小,千粒重为1.05 0.04g,萌发率较低,播种后30天的累积萌发率为19.602.14%,但萌发整齐,主要集中在前5天。综上所述,细柄野荞麦灵活的繁育系统为其产生大量种子提供了保障,多样的果实传播方式和整齐的种子萌发特性为其占据更广阔的生境成为群落优势种创造了基础。

  • 中国西藏兰科植物新资料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06-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中国西藏东南地区位于东喜马拉雅和印缅的交接处,是全球生物多样热点地区。尤其是位于该地区的墨脱,巨大的海拔高差,使该地区的植被类型呈显著的垂直地带性,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结构复杂。为进一步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兰科植物资源,通过联合科学考察并结合文献资料的分析,报道了西藏野生兰科植物新记录属3个,即线柱兰属(Zeuxine)、爬兰属(Herpysma)和槽舌兰属(Holcoglossum);新纪录种27个,即白肋线柱兰(Zeuxine goodyeroides)、爬兰(Herpysma longicaulis)、小花槽舌兰(Holcoglossum himalaicum)、西南齿唇兰(Anoectochilus elwesii)、窄唇蜘蛛兰(Arachnis labrosa)、短足石豆兰(Bulbophyllum stenobulbon)、尖角卷瓣兰(Bulbophyllum forrestii)、南方虾脊兰(Calanthe lyroglossa)、泰国牛角兰(Ceratostylis siamensis)、金唇兰(Chrysoglossum ornatum)、格力贝母兰(Coelogyne griffithii)、云南贝母兰(Coelogyne assamica)、斑舌兰(Cymbidium tigrinum)、梳唇石斛(Dendrobium strongylanthum)、狭叶金石斛((Dendrobium angustifolium)、厚唇兰(Dendrobium mariae)、粗茎苹兰(Pinalia amica)、垂叶斑叶兰(Goodyera pendula)、绿花斑叶兰(Goodyera viridiflora)、狭叶羊耳蒜(Liparis perpusilla)、小花羊耳蒜(Liparis platyrachis)、三裂羊耳蒜(Liparis mannii)、镰叶鸢尾兰(Oberonia falcata)、阔瓣鸢尾兰(Oberonia latipetala)、凹唇石仙桃(Pholidota convallariae)、大苞兰(Sunipia scariosa)、滇南矮柱兰(Thelasis khasiana)。凭证标本分别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PE)和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XZ)和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HITBC)标本馆。这些新资料种的发现,对于丰富西藏植物种类及对该地区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凋落物CO2释放对模拟酸雨的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06-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研究酸雨增加对森林凋落物CO2释放的影响对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如何应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1月开始在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混交林)进行模拟酸雨实验,设置4个不同处理水平,即对照CK(pH=4.5左右的天然湖水)、T1(pH=4.0)、T2(pH=3.25)和T3(pH=2.5)。2013年1月2013年12月对不同酸雨强度处理下的森林凋落物CO2释放速率进行为期1 年的连续观测,试图探讨酸雨对混交林凋落物C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凋落物CO2释放年通量在对照样方为(1507.41155.19)gCO2m-2a-1,其中湿季和旱季分别占年通量的68.7%和31.3%。模拟酸雨抑制了森林凋落物CO2释放,表现为:与CK相比,T2和T3处理下的CO2释放年通量分别显著降低15.4%和42.7%(P2释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分别呈显著指数相关和显著直线相关,同时,酸雨处理降低了凋落物CO2释放的温度敏感性。混交林凋落物CO2释放在模拟酸雨下的抑制效应与土壤累积酸化而导致的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有关,表现为:模拟酸雨作用下土壤pH值和微生物量碳显著下降。该文结果量化了酸雨对混交林凋落物CO2释放通量的影响程度,证明酸雨是影响混交林土壤碳循环的重要因子之一。

  • 缺氮胁迫下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积累过程中的基因组MSAP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06-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虾青素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雨生红球藻为天然虾青素的最佳来源,缺氮胁迫会导致雨生红球藻积累虾青素。本研究发现缺氮胁迫0~72 h期间,雨生红球藻生长速度减慢;而虾青素积累主要发生在缺氮处理12~24 h期间,随后积累速度减慢。同时,对缺氮胁迫0 h、24 h、72 h的雨生红球藻基因组DNA进行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分析,总共得到了291个甲基化多态性位点,其中发生甲基化变化的位点在0~24 h和24~72 h分别占总位点的29.90%和53.95%。在缺氮胁迫24 h处DNA半甲基化率最大(12.71%),全甲基化率最低(26.80%);缺氮胁迫72 h处的DNA全甲基化率最高(28.52%),半甲基化率最低(1.72%),表明DNA甲基化调节方式的改变是虾青素积累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调控模式。本研究为探索缺氮条件下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积累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 峨眉山世界遗产地植物多样性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及保护

    分类: 物理学 >> 普通物理:统计和量子力学,量子信息等 提交时间: 2018-06-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世界遗产地对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等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在申遗文本和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峨眉山世界遗产地原生植物及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从物种多样性、物种组成、植物区系、植被类型及垂直分布格局等方面,分析论证了峨眉山世界遗产地植物多样性的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并简要概述了当前峨眉山世界遗产地植物受威胁状况以及在保护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结果表明:(1)峨眉山世界遗产地目前拥有高等植物242科3200种以上,特有植物、孑遗植物种类丰富;(2)与中国其他湿润性亚热带山地森林垂直带谱相比,峨眉山亚热带森林植被类型完整,常绿阔叶林东部类型在山地垂直带谱中占据显著地位,海拔上限最高,跨度最大,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东部亚区森林群落特点;(3)植物区系复杂,既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植物区系成份,又有中国日本与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分布;(4)受人为活动(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和自然扰动(气候变暖、地质灾害等)影响,峨眉山世界遗产地植物多样性下降明显,珍稀濒危植物受威胁程度增加,典型群落面积退化,稳定性降低。建议在划定珍稀植物保护区,对植物栖息地进行专门保护的基础上,开展植物多样性、环境因子、人为活动动态监测,预见性的保护其突出普遍价值,实现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 桂林岩溶石山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地上生物量模型构建及分配格局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06-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精确估测桂林岩溶石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立木地上生物量,建立以胸径(基径)和植株高度为自变量的二元模型和以胸径(基径)为自变量建立一元模型,通过AIC准则和BIC准则结合R2选择不同恢复阶段的最佳模型,并用校正系数估计值的标准差(SEE)、平均系统误差(MSE)和总相对误差值(TRE)来评价所建立模型的精确性,并用所构建的生物量模型对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地上生物量和檵木地上生物量的分配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 运用5种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干和地上生物量估测效果极佳,叶和枝生物量次之。选用模型Ⅳ:W= a+b(D2H) 建立乔灌阶段地上生物量的最优模型,选用模型Ⅲ:W= aDbHc 建立灌木阶段和小乔林阶段地上生物量的最优模型;(2) 利用建立的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立木生物量生长模型对檵木群落的植被生物量进行估算,不同恢复阶段干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大小排列顺序为:小乔林阶段>乔灌阶段>灌木阶段;叶生物量和枝生物量大小排列顺序为:乔灌阶段>小乔林阶段>灌木阶段;(3)檵木群落中作为建群种的檵木,其地上生物量大小排列顺序为:乔灌阶段>小乔林阶段>灌木阶段,檵木生物量在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的群落生物量中所占比例在持续下降。研究结果说明,随着桂林岩溶石山檵木群落自然恢复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运行的能量基础和营养物质来源随着群落向更高级的演替阶段发展,而檵木的建群种地位可能会被逐步替代而退居亚乔木层。

  • 珍稀濒危植物金丝李种子脱水耐性和贮藏特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06-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测定不同脱水程度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种子的萌发情况及其复水后的吸水率、脱水过程中抗性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不同贮藏方式下种子的萌发情况,研究金丝李种子的脱水敏感性和储藏特性。结果显示:(1)金丝李种子初始含水量为45.29%,室温下放置35d失水率即达45%。(2)种子失水率低于18%时,萌发率和复水后的吸水率变化不显著;失水率超过18%时,萌发率和复水后吸水率均显著下降,失水率为42%时萌发率为0。其种子的临界含水量为27.29%,半致死含水量为12.72%。(3)随着种子脱水程度的加深,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逐步上升;丙二醛含量在失水率低于24%时变化不大,高于24%时显著提高;SOD和POD的活性均呈波动性变化,失水率为18%时活性均最高。(4)室温干藏1个月和-1℃、-20℃下湿藏1个月的种子均不能萌发;水浸贮藏1个月的种子萌发率显著降低;4℃湿藏1、3和6个月均显著延缓种子萌发,但对萌发率无显著影响。表明金丝李种子在失水率低于18%时,种子可通过抗性调节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能忍受一定程度的脱水和低温,属于低度的顽拗性种子;当失水率超过18%时,种子代谢失衡发生劣变直至死亡。4℃湿沙藏(含水量7.5%)是短期贮藏其种子的较好方法。该研究为保育和利用珍稀濒危树种金丝李提供理论依据。

  • 桂林岩溶试验场植被水文过程总有机碳通量垂直变化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06-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以广西桂林岩溶石山区的两种典型植被(香椿林和云实灌丛)为例, 利用野外长期定位监测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钻孔和表层岩溶水中TOC的变化特征,探讨不同植被林冠层TOC浓度和通量的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降雨通过大气-植被-土壤/岩石的过程,TOC浓度变化趋势为:树干径流>穿透雨>钻孔水>泉水>大气降雨;穿透雨和树干流中TOC 浓度的呈现为雨季大旱季小的趋势,钻孔水和泉水的TOC浓度月变化则相对稳定;TOC浓度的增幅不同,穿透雨和树干径流TOC浓度的平均增量和变化幅度比钻孔水和泉水的大;香椿林树干径流TOC 浓度与树干径流量呈负相关关系;TOC月平均通量为:云实穿透雨>香椿穿透雨>降雨>泉水>香椿树干径流>云实树干径流;云实灌丛林下降雨(204.86 kghm-2)的TOC通量是香椿林(153.48 kghm-2)的1.3倍;观测期间,大气降雨输入的TOC通量为63.06kghm-2,表层岩溶泉水输出为48.29kghm-2,TOC输入输出之差为14.77kghm-2,系统TOC为正平衡;降雨进入植被内部后时,植被林冠层作为TOC活库具有增加TOC通量的源作用,而表层岩溶带的土壤/岩石系统作为TOC死库具有吸收、过滤和固定TOC的汇作用。

  • 桂林地区不同桂花品种花香成分比较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06-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GC-MS)技术,对桂林地区12种桂花的花瓣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及分析,旨在调查该地区不同桂花的花香成分差异。结果表明,总计检测到49种挥发性成分,包括萜稀类31种、脂肪酸及其衍生物10种、苯基类4种和含氮化合物4种,且各品种群甚至各品种也是萜烯类最多,总相对含量占82.28%~94.83%。所有桂花均含有反-β-罗勒烯等6种花香成分,但不同品种也具有不同的成分或者相对含量不同,如‘橡叶朱砂’缺少β-紫罗酮,而‘龙怀金桂’β-紫罗酮含量则最高(34.89%)。同时,各品种主要的香气成分及其含量也不完全相同,如‘龙怀金桂’的主要香气成分是β-紫罗酮等5种,‘月塘金桂’是β-紫罗酮等8种,而‘橡叶朱砂’为顺-氧化芳樟醇等6种。共鉴定出11种香气活性物质,其中10种属于萜稀类。‘龙怀金桂’香气活性物质总含量最高(82.99%),且紫罗酮类和罗勒烯类活性物质的含量也最高;‘橡叶朱砂’和‘天香台阁’含有芳樟醇类活性物质最高(60%左右)。综上认为,萜稀类化合物为桂林地区桂花的主要香气成分;不同桂花品种既含有共同的香气成分也含有不同的成分;‘龙怀金桂’适合开发罗勒烯类和紫罗兰酮类物质产品,‘橡叶朱砂’和‘天香台阁’适合开发芳樟醇类物质产品。

  • 语气与声调加工的机制及其受音乐障碍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06-12

    摘要: 背景:在声调语言里,语气和声调都依赖于音高线索,语气能帮助听话者理解意图,声调能够指示字词的意思,这两者也在句子中有所交互。然而在动态过程中这两者 被大脑加工的先后层级还尚不清楚。此外,音乐与语言是两个联系紧密的领域,音乐上的障碍如何影响人们对言语中语气和声调的感知,在成人和儿童中是否有类似的影响,也仍待研究。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汉语母语者进行语气与声调加工的机制及其与音乐障碍之间的关系,分为两个研究问题(1)语气和声调加工的时序层级;(2)音乐加工障碍对语气和声调识别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的被试群体包括11名成人音乐障碍被试,13名成人控制组被试,21名儿童音乐障碍被试,23名儿童控制组被试。实验材料是找普通话标准的录音者录的朗读汉语句子的音频。在第一个实验中,对13名音乐能力正常的成人播放表达不同语气和声调的汉语句子,让他们判断语气/声调,并记录下他们的行为表现和脑电。实验二关注音乐能力对语气、声调判断能力的影响,对音乐能力障碍的11名成人被试,以及不同音乐能力的儿童被试播放同样包含了语气和声调信息的句子,记录他们在语气和声调识别上的正确率。 结果:实验一发现在语气任务中,大脑对语气信息的反应在很早的时间窗就出现了,对声调信息的反应后一步出现。而在声调任务中,脑电上最早出现的效应则是语气和声调的交互作用,揭示了语气信息无论在语气还是声调判断上的重要参与。实验二发现音乐障碍无论在成人组还是儿童组都主要影响语气加工,而不是声调判断能力。此外,儿童的数据显示,语气加工的能力要早于声调发展成熟,这个结果可能也与语气对人类社会沟通的重要性有关。